“机器换人”劳动者要“换脑”

南方网 2015-11-18

机器换人

827 字丨阅读本文需 2 分钟

  机械手快速抓取,传送带精准输送,手机遥控作业……在东莞市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劲胜精密”)智能制造试点车间,偌大的场地内,只有10余名技术人员游走在成片的大型智能装备之间。

  这不是偶然之间出现的“盆景”,而注定是工业革命发展进步所必然催生的“风景”。据统计,自2014年9月至今年10月,东莞申请“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的项目共678个,总投资达55.39亿元。甚至,这还与新近出台的“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密不可分。只是,“机器换人”的工业技术投资越大,改造速度越快,优越性越突出,劳动者的焦虑就越重,故在为“机器换人”鼓与呼时,还不能忘了奉劝部分劳动者“换脑”。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处在一个技术高速运转的拐点,而传统工业企业恰恰因为设备落后、技术薄弱紧缺,渐渐丧失了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这种时代进步倒逼之下的压力,是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无法比拟的,企业在改革大潮中有如逆水行舟,通过“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提高设备使用率和效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节省用工等来应对人工紧缺、人工成本上涨、原材料上涨等压力,可以说是明智的选择也是无奈的选择。

  这种技术上的进步,确实代替了不少劳动者,从东莞实践看,1月—9月工业技术改造下来,就为东莞节省了用工逾4万人。但从另一个方面说,这种“机器换人”对劳动者的就业也并非是致命的,同样从东莞市经信局调研的结果显示,当地参与“机器换人”项目的企业中,75%的企业用工没有减少,有些企业在大力引进技术人才的情况下,用工甚至不减反增。因为,机器替换的更多是生产效率低、工作辛苦且具有危险性的岗位,而随着企业产能的提升,其对产业工人的需求还会相应增加,另外机器人增多,本身也需要人去操纵、维护,增加了不少工种,只是岗位变了,对技能的需求变了。

  终极意义上说,“机器换人”对劳动者也是相得益彰。过去,很多劳动者从事着低技能、高危险工作,工资待遇也不高;现在,企业生产工艺和人才结构改变提升后,比如调试、维护和控制智能装备的技术性岗位愈发走俏,只要劳动者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劳动技能,不仅可以走出高强度、高风险、脏乱差等劳动环境,还可以在体面劳动中获得更理想的劳动报酬,分享到“智能制造”创新带来的文明成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南方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