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百万机器人计划:是趋势也是考验

1002 字丨阅读本文需 2 分钟

新华网太原12月11日电(记者 张羽 刘翔霄 魏飚)全球最大电子代工企业近来公布百万大军计划后,引起外界瞩目。其中,也有部分质疑聚于一点——如此大规模的机器人投入生产后,将会对企业用工造成何种冲击?

    相关人士透露,未来在某些车间,机器人将扮演生产的“主角”。今后五年,富士康机器人项目在晋城的投资将达到90亿元,产值可突破500亿元。

    设想“机器人战略”若能如期完成,三年后,富士康机器人规模与当下富士康员工的数量几乎相当。业内专家预言,大批机器人上岗后,短期内将挤占人类岗位的现象不可避免。

    “假如说,一条装配线上原来需要10位工人,换成使用机器人后,就意味着这10位工人将失去工作。”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谢刚说,短期来看,“机器人战略”势必伴生着一批生产工人的下岗。

    但同时,大规模机器人的出现也会催生更多新的人力需求岗位,包括机器人的研发、操控和维修等,都需要更多企业人员来从事。长远来看,反而利于一线生产工人提升工作档次,告别枯燥、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劳动。

    一旦机器人大规模投入生产线,富士康则要想办法对被替换下来的员工进行再培训,这将成为富士康面临的又一场考验。按照富士康的设想,随着机器人的投产使用,人力将被转移到更高的附加值上。

    与人类相比,出现在一线生产岗位的机器人有更高的承受力,在生产效率方面也具备优势。

    “在生产线上,工人相比机器人操作较为不准确。”谢刚举例说,产品通过机器人抛光,成品率可从87%提高到93%,因此无论“机器手臂”还是更高端的机器人,投入使用后都会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此外,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可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

    “我国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最低工资标准年均成长13%以上,职工工资成长15%。成本压力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富士康自然会考虑转变生产方式。”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副教授耿晔强说。他认为,富士康早期得益于大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近年来这一优势正在消失。因此企业会从利润最大化出发,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利润。

    在业界看来,富士康机器人项目的启动,不仅将推动企业内部寻求转变生产方式,也将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和相关人才的需求。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大机器化生产时代将随之到来?

    “就成本来看,使用机器比较昂贵。目前全国范围内加工型企业的利润空间都特别小,事实上很难做到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只有像富士康这样生产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才有能力尝试使用机器人。”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一位副会长说。

    受访专家称,一些高危环境需要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但目前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使用机器人成本更高,而且相关程序开发也并不容易。为此,实力雄厚的富士康也要做好充分准备。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