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宝马VS长安,同是合资车却同人不同命!合资车品牌如何突围?

汽车新视角 2021-11-02

华晨宝马华晨汽车宝马

2282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落到品牌上却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能打国产品牌还是太少。来到超市,大部分常见日用品品牌都来自宝洁和联合利华。单拿洗护行业来说,消费者熟知的飘柔、海飞丝、潘婷等,通通来自美国宝洁。如果不是因为捐款援助河南意外爆火,也不会有多少人知道国产品牌鸿星尔克在2020年利润为负2.2亿元,已经濒临崩溃。

国产品牌难出头

汽车行业同样如此。2006年以来,国产品牌的乘用车市占率仅有40%左右,到了2020年,更是下滑至38.4%。要知道,汽车行业对我国年平均GDP占比贡献高达约10%。如此庞大的产业,最大的蛋糕却掌握在合资品牌的手里

汽车行业有合资,最初目的是保护国内产业。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允许外企进入中国建立车厂时,也要求外企必须和国内企业共同出资,并分享技术。合资本是对民族企业的保护,但三十多年后,反而成了拖垮民族企业的毒药。

随着华晨集团进行破产清算阶段,华晨宝马这个国内最著名的豪华品牌合资厂商将何去何从,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对于华晨集团而言,尽管在各方资本和力量的促成之下,试图通过重整实现“重生”,但是稍微了解一点国内汽车市场发展动态和规律的朋友应该都明白,就算华晨集团勉强保住,华晨集团的核心品牌华晨中华已经不可能再有重新起势的机会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就是没有一点点希望了……

华晨宝马即将名存实亡?

华晨宝马为例,宝马依然在,但华晨却凉了。凉的原因不是宝马,而是华晨不争气。华晨宝马由华晨集团和德国宝马集团共同出资创立。除了华晨宝马,华晨旗下也有多款自研汽车子品牌,但要论赚钱还是得靠宝马。

从2011年以来,华晨宝马每年为华晨贡献的净利润占比高达90%。去年上半年,华晨宝马对华晨中国贡献了利润43.83亿元。去掉这部分后,华晨竟然亏损了3.38亿元,简直是靠着宝马吃喝。最终,华晨在去年11月黯然宣布破产。

随着宝马之前收购华晨中华品牌股权,华晨集团和宝马的未来关系也逐渐明晰,20号,相关层面对宝马中国收购华晨汽车制造股权案进行了公示,公示显示,华晨集团目前持有“华晨制造”100%的股权,并且单独控制华晨制造。宝马中国已经与华晨汽车签订股权买卖协议以收购华晨制造全部股权,如果交易一旦达成,宝马中国将单独控制华晨制造,而华晨制造,毫无疑问是华晨集团的核心资产,也可以说是华晨集团最值钱的“家底”。事实上,大家也都知道,一旦这种交易进入公示阶段,已经就已经八九不离十了,作为汽车厂商而言,宝马中国收购华晨集团的核心资产基本上尘埃落定了!

事实上,现在的问题就是,宝马收购完华晨制造之后,宝马和华晨集团的关系将会变成怎样?毕竟之前通过股权调整,华晨宝马中,华晨集团和宝马的股权比例已经变成了25%:75%,如今华晨集团的核心资产华晨制造被宝马收购之后,实际上相当于华晨集团在华晨宝马中25%的股权又被“割”去了一部分,又相当于现在不仅宝马中国对华晨宝马说了算,也对华晨集团有话语权。从整体格局来看,华晨集团和宝马的关系从股权比例50%:50%时的平起平坐到如今华晨集团完全失去存在感。

当然,在我们看来,即使华晨集团被宝马全部“拿下”,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原因很简单,在过去20年间,华晨集团不思进取,始终在依靠华晨宝马的同时还在吸宝马的“血”,在自主品牌领域,华晨中华、华晨金杯的产品基本上没有什么亮点,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所以当热潮过去的时候,华晨集团的崩塌如雪崩一般,势如破竹且迅雷不及掩耳。

而且关键的问题,随着合资股比的放开,以及已经有了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建厂的先例,对于宝马而言,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对华晨宝马的全面拥有就有了基础。也就是,未来一段时间,宝马极有可能100%拥有宝马在国内的制造业务和销售业务,华晨最终将被彻底踢出局!

当然这样的苗头其实已经出现了。之前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一些消息,宝马实际上已经在谋求通过改变合资公司的名称来强调宝马的绝对主导地位,有两个名称流传最广,那就是“华晨辽宁”和“华晨沈阳”。实际上,这样的名称,一般都是占绝对控制权的品牌才会用到的,比如特斯拉上海公司的全称就是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当然目前关于这两个名称,还没有定论,不过在我们看来,未来一段时间,华晨宝马“去华晨化”将成为大趋势,这句话虽然绕口,但事实或许就是如此!

过度依赖合资车,以为抱上大腿,却丧失了自身核心竞争力,这是合资汽车之痛

长安汽车,为何能够突围成功?

1993年,中日两国的长安和铃木合资创建了“长安铃木”,开启了合资之路。推出的合资子品牌奥拓与羚羊,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单车利润过万。之后长安又抱上了福特的大腿。巅峰时期,长安福特年销量接近100万台,对长安的年利润贡献占比高达90%。靠着抱大腿,长安实现躺赢,靠合资品牌助力年入百亿。

但从2015年开始,福特战略调整收缩全球市场,在中国连续几年没有推出新品,长安福特的销量也跟着大跳水。2018年,长安福特全年销量相比去年下滑了54.4%,销量直接腰斩,利润也亏损了8.04亿元。

曾经的香饽饽成了烫手山芋。从利润贡献占90%到不但不赚还赔钱,长安母公司的净利润直接暴跌90.46%。不仅长安福特,华晨旗下其他几款合资品牌销量也都一路下滑,躺赢之路被迫终止。

合资车销量大跌固然有市场原因,但也充分暴露了一个问题:合资的方式,命运依然掌握在外资手里。中国奉献了市场,但没有换来核心技术。

为了自救,长安开始痛下决心转型。一方面,长安积极推出中高端车型,拉升自主品牌的单价和毛利率,打破原有自主品牌以低端车型为主、薄利不挣钱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布局新能源,与比亚迪、蔚来等新能源车企合作

短短两年,长安迎来了复苏。今年1月到9月,长安中国系品牌累计销量达到135万辆,同比增长30.6%。这是个漂亮的成绩单,背后却是突破合资、努力自研的艰辛之路。当可以躺平时,企业乐不思蜀,反而没有了危机意识和发展创新的动力。

所以能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合资企业做得好,自主品牌反而做得差。反而是合资领域屡屡受挫的长安,自主品牌逐步发展壮大了起来。

这背后是辛酸的断奶史,也是国内品牌真正崛起的象征。民族企业要自强,还是要打进核心技术领域,拿出更多的决心与努力!

文章来源: 华商韬略,小李车评李建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汽车新视角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