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技术能让风力发电厂多发电1亿度?数字技术提升风力发电效率

新能源风电观察 2021-11-05

风力发电厂数字技术风力发电机组

2037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三年前,33台风力发电机出现在云南曲靖远离城镇的群山中,这里的风,每年可以生产出接近1.2亿度的电能。

现在,智能风电工程师赵树椿带领团队再次来到这里,要用一种新的技术,让这些风力发电机每年再多发电600万度以上。

现有的风机顶部有风速仪和风向仪,只有风吹动仪器之后,笨重的风机才能感知到风,并开始有目标地调整姿态,大量的有效发电时间被浪费在这个过程当中。赵树椿给风机安装的激光多普勒雷达,能提前15秒钟感知到风。

安装激光雷达半年之后,与去年的同期数据相比,风场发电量增加了300万度。按照这个趋势,在这片风场剩余的17年生命周期里,将多发电超过1亿度。

在云南的另一片山地,一个全新的智能风电场的开发即将开始。能源工程师胥昂和张杰要在两天内,完成40平方公里山地的全部地形数据采集,如果像过去一样翻山越岭、徒步采集,两天的时间绝无可能。

他们借助一台测绘无人机,在数以万计的预定位置上拍摄照片,加上海量的历史气象数据,一个数字化风场,快速出现在胥昂的电脑上。

数字技术,使风电场的建设周期缩短15%以上。收集到的精细数据,还可以帮助胥昂快速规划出最优的风机布局,发电量也将因此大幅提高。

2020年底,中国政府已经宣布,要用十年的时间,将中国的风能、太阳能总装机容量提升到12亿千瓦,前沿的数字技术,将推动中国率先成为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上的典范国家。

数字化智慧型海上风电

9月22日,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绿发”)“双碳行动 绿色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发布暨产业合作签约峰会在河北文安举行。会上中国绿发发布了“数字化智慧型海上风电最新成果”,以中国绿发江苏如东H14#海上风电项目为案例,展示了中国绿发海上风电项目在规划、设计和运维各环节的科技创新和应用。

江苏如东H14#海上风电项目围绕“绿色、低碳、科技”核心目标,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了以“1134”为架构原则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智慧型海上风电场,包括1个统一数据中心,1个综合智慧化服务平台,“双碳节能、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3大设计理念和“全局监视、智能分析、基建管理、运维管理”4大职能。

“数据中心解决了以往数据散落各系统,利用不足的问题,汇聚了各项目核心关键数据,为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绿发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海上风电场海况复杂、安全风险高等问题,项目搭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海上风电场。综合协同指挥中心通过三维时空展示技术,搭建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可视化框架。BIM技术将物理风场可视化、三维化、在线化,利用VR虚拟现实360°沉浸式模拟仿真技术实现对海上风场布局,通过对物理风场的“数字孪生”,全面掌握海上信息。

为满足基建期及后期运维要求,该项目还首次利用基于“超视距”微波通讯技术,搭建海上风电无线网络架构主干链路及两条分支链路,实现无线覆盖,有效解决了海陆远距离通讯问题。针对海上风电行业特点,项目建立了工程建设指挥中心、三维数字化风场、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人员安全和风场安防系统、海洋气象支撑系统五项基建管控平台,构建了“7+1”运维管控体系,通过智能化、可视化设备全面保障基建期、运维期风场安全。

据介绍,该项目创造了多个国内首例,包括国内首个实现碳减排的海上风电场、首个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海上风电场、首个“超视距”微波通讯系统、首个海上风电安全管控平台。

风电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分析

能源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的创新融合,让能源基础设施实现“发-输-配-储-用”端到端可视可管可控的智能管理,从瓦特到瓦特+比特、从哑设备到智能系统,最大限度提高能效。

(一)数据采集:由底层互联向全面感知转变

数据采集是风电产业设计、生产、运营的关键基础,传统数据采集周期长、成本高、精度低,难以满足风场精细化设计和运营需求,容易造成投资方损失。随着智能传感器和通信技术的兴起,更加实时、全面、精细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能够为风场设计建立更加精密的风资源图谱,为设备运行建立齿轮、轴承等更加微观细致的数字模型,为风场管理提供准确有效的气象、能源等数据输入以应对雷击、台风、雾霾等不同场景需求,从而为智能选址设计、生产性能提升、管理决策优化等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二)设备维护:由人工调试向智能运维转变

风场一般处于人烟稀少、位置偏僻、环境恶劣的地区,不适宜维护人员长期驻扎。特别对于海上风电来说,后期运营维护费用占到总成本的一半以上。此外,由于风电行业前期跳跃式发展、参与方良莠不齐、缺乏统一标准等原因,导致风电机组在实际运维中容易存在运行不稳、故障频发等问题。目前国内风电运维仍然以纠正型运维为主,后期设备维护成本较高。结合5G无人机、巡检机器人等智能产品远程巡检设备运行情况,有利于在云端对设备运行与环境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开展预测性维护与备品备件管理,减少设备停机维护带来的损失,提高运维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风场管理:由单场单管向虚拟集成转变

一方面,随着国家能源局做出新能源电价调整的战略决策,风电和火电价格将趋同保持一致,压缩风电利润空间,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效能。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规划、风预测精度低、电网不配套等原因,风电产业限电弃风压力较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通过综合运用数字孪生、VR等技术构建“数字风场”,对大气环境、设备运行、电力输送等建立虚拟模型,有利于依托大数据分析开展集群运行参数优化,助力实现风电产量精准预测,为管理者直观反馈风场运行情况,优化运行控制策略执行,提高风场发电效率。

文章来源: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中国能源报,央视财经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新能源风电观察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