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2021年中国高铁行业龙头企业对比:中国通号PK思维列控 研发能力差距几何?

1750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中国中车(601766)、中国通号(688009)、思维列控(603508)、京沪高铁(601816)等。

本文核心数据:高铁列控设备产销量、研发投入金额、铁路业务收入、铁路业务收入毛利率等。

1、中国通号VS思维列控:高铁业务布局历程

高铁是国家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从我国高铁列控系统制造企业来看,主要的代表企业包括是中国通号、思维列控、和利时、铁科院等。中国通号作为全球轨道交通领先企业,各方面指标均处于顶尖水平,国内其他列控系统企业相比中国通号而言有一定的差距。以下选取中国通号和思维列控两家龙头企业进行对比。两家企业在高铁业务上的布局历程如下:

2、高铁业务布局及运营现状:中国通号略胜一筹

——高铁列控系统业务:中国通号产销量领先

中国通号及思维列控均对高铁列控业务有所布局。中国通号主要布局高铁控制系统,如CTCS-2系统及CTCS-3系统,该系统对技术要求较高,中国通号坚持自主创新,对于列控系统而言实现了核心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的100%国产化。思维列控则是主要进行高铁运行监测等方面的列控业务,主要列控产品包括DMS系统、EOAS系统等。

从高铁列控系统产销量来看,思维列控高铁列控系统产销量和中国通号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20年中国通号高铁列控系统产销量仍保持增长态势;思维列控受铁路系统公司制改革、第一大客户国铁集团减少造车计划等影响,2020年销量大幅下滑。

注:1)中国通号高铁列控系统产销量为列控及连锁系统设备产销量;

2)思维列控高铁列控系统产销量为EOAS系统和DMS系统装置之和。

——高铁业务招投标:中国通号招投标项目数量及金额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通号与思维列控最主要的经营模式不同之处在于思维列控需向具备实力的厂商采用非核心的通用部件,而中国通号已具备部件生产实力,在采购时只用考虑采购效率、生产销率等问题;从生产模式来看,两家公司均采用以销定产模式;从销售模式来看,两家公司均主要采用招投标的形式销售产品。

2021年中国通号招投标项目具有数量多、金额大、区域广的特征。项目主要包括新建高速铁路工程、扩能改造、系统集成等项目;区域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的招标单位包括中国铁路局、沪昆及西城铁路客运专线等相关公司;中标金额在58万元至16亿元之间。

相较于中国通号而言,思维列控2021年招投标项目较少,主要集中于LKJ设备的销售;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招标单位主要为中国铁路局和国铁物资有限公司;中标金额在7万至2800万元之间。

——高铁研发业务:中国通号研发投入大 知识产权个数领先

从研发投入金额来看,2019-2020年,中国通号研发投入金额约为思维列控的八倍,中国通号多年来研发投入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已实现核心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从研发投入金额的占比来看,思维列控近两年的研发投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但思维列控在2021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在未来十年研发投入不少于营业收入的15%;中国通号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4%左右。

从新增知识产权个数来看,2019年中国通号新增知识产权数量为思维列控的两倍多,受2020年经营情况的影响,2020年思维列控新增知识产权个数大幅下降,中国通号新增知识产权数量达到思维列控的十一倍左右,思维列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铁路业务业绩对比:中国通号营收规模领先、但思维列控高铁相关产品盈利能力较高

从铁路业务的经营情况来看,2019-2020年,中国通号的铁路业务收入均领先于思维列控,2020年,中国通号铁路业务实现收入193.09亿元,思维列控的铁路业务实现收入8.44亿元。

从铁路业务的毛利率来看,2019-2020年,思维列控的铁路业务毛利率均高于中国列控。2020年,思维列控铁路业务保持在59%以上,中国通号铁路业务毛利率保持在28%左右。

注:中国通号未单独披露高铁业务业绩,故均采用铁路业务进行对比。

4、前瞻观点:中国通号为中国“高铁之王”

在高铁行业中,高铁系统产销量决定了高铁业务发展情况,高铁研发情况,如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数量等是高铁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铁业务招投标情况可反应经营现状,而铁路业绩能反应公司的经营概况。基于前文分析结果,前瞻认为,中国通号因在高铁系统产销量、高铁研发情况等方面均占有优势,目前是我国高铁站运行企业中的“龙头”。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2021-2026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招股说明书撰写等解决方案。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前瞻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