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博士 “开飞机送外卖”,大佬们抢着投钱,物流无人机到底香在哪里?

机器人大侠 2021-11-18

无人机无人机快递中国航空

4272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11月15日,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迅蚁”)宣布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由雷神资本领投,老股东九合创投持续加注。这家公司背后,又是一个名校博士生创业的故事。

章磊是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在和无人机打了十多年交道后,他便萌生出了自己干一番事业的想法。怎么干?他拉来了北航校友赵亮,两人关于无人机物流创业的想法一拍即合,2015年11月17日,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专注于提供物流无人机配送服务。成立六年时间,这家公司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吸引了九合创投、红杉中国、雷神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

01

北航博士硬核创业 “开飞机送外卖”

迅蚁背后,是北航博士生章磊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故事。

在大学时,章磊注意到学校的快递收发室常常杂乱无序,同学们就像捡垃圾一样找自己的快递,费时费力。这时他就萌生出了通过机器让配送变得有序的想法。

在读博期间,章磊就一直在参与大型无人直升机的设计研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面的经验。另外,他还曾担任大载重军用无人直升机研制项目负责人,后又历任北京索为工业电子部门负责人、杭州杉石总经理。他主持开发的工业电子系统研发软件平台应用于国内航空、航天、船舶等军工领域,能解决无人器系统、大规模嵌入式系统研发的关键技术问题。

能力与经验不断提升,章磊的蓝天梦也开始重燃。2013年,章磊就有了做物流无人机的想法。但如何实施,还没有具体的计划。

直到他遇到同样是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的校友赵亮。赵亮同样经验丰富,曾在能源咨询公司GL Garrad Hassan担任过公司新能源事业部的技术、市场等部门的负责人。两人在西湖边一边品着龙井,一边交流各自的想法。一壶喝罢,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创业,他们一个自带技术光环,一个深谙市场运营,“迅蚁”开始生根发芽。

2015年11月17日,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专注于为农村站到站物流及别墅园区提供无人机配送整体解决方案,其无人机可运送应急物资、药品、常规电商中小件货物等,解决偏远山区配送难等问题。2019年10月,迅蚁获得了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城市环境物流无人机试运行牌照。

当时,在国内还没有可借鉴的案例,两人就只好买了一架大疆无人机作为样本,边学习技术,边研发自己的物流无人机。

就这样,迅蚁开始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当时,国内专注于物流无人机的企业,迅蚁算得上是头一份。

截至2018年上半年,“迅蚁”就已经累计完成7000多单无人机外卖配送,最高单日配送量超过400单,最快速度可达15分钟。

迅蚁官网显示,目前公司的物流无人机主要应用于应急保障、医疗急救、邮政快递和即时配送四大场景。受制于需求、成本等因素,医疗急救是迅蚁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场景。公司合作伙伴也主要集中在医疗领域,比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广州金域医药检验集团等。

在产品方面,迅蚁设计了无人枢纽站RH1,顶层是停机坪,还带有6个货箱位,可以实现货物的交付、中转、暂存等需求,并且支持7×24小时运行。

在无人机方面,迅蚁研发了多旋翼无人机TR7S和RA3,具备自主路径规划、自动起降等功能。两款机型的最大航程均超过了20公里,载重能力分别为4kg和5kg,都可在雨雪天正常运行。

2021年3月24日,迅蚁的医疗无人机从浙江省血液中心停机坪升空,带着急救血液飞往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无人站停机坪,仅仅用时5分钟。

成立6年来,迅蚁已经拿下了多个行业第一,如国内第一次无人机O2O生鲜配送、国内第一条无人机邮路、国内第一次无人机集群跨海配送等等。

02

六年五轮融资

九合、红杉多次下注

看到无人机即时配送的广阔前景,VC/PE们也接踵而至。

数据显示,成立六年来,迅蚁已经完成了五轮融资。自2016年9月26日获得首笔数百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以来,除2019年,迅蚁几乎保持着一年一轮的融资速度,发展势头强劲。

在迅蚁的投资机构名单上,阵容十分强大。九合创投、红杉中国、熊猫资本、雷神资本等知名机构均在其中。九合创投全程跟投,红杉中国也连续两轮投资,足以见出资本对迅蚁的看好。

对于初创科创企业来说,研发能力十分重要。天眼查显示,2016年7月15日,迅蚁申请“一种无人机地面辅助货物装载装置”专利,开始了专利申请之路。六年来,迅蚁专利范围涉及无人机、飞行器、自动化、控制器等技术领域。目前,迅蚁已申请专利总数69件,其中,发明专利数为35件,近3年专利增长率为241.67%。

研发团队方面,该企业有25个发明人。其中,迅蚁创始人兼CEO章磊是研发团队的核心,曾参与了其中37件专利发明。迅蚁品牌经理吴晓莹表示,“公司团队中有70%以上为技术人员”。

出色的科研能力正是迅蚁能被资本看中的筹码,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表示,“章磊和迅蚁团队是国内无人机技术探索的先行者,在物流无人机设计、自动化飞控、导航技术、运营等方面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近年来脚踏实地地深耕无人机物流领域,已在医疗等多个场景落地,率先实现了常态化运营,未来可期。”

另外,对无人机物流市场的看好,也是资本下注的重要原因。“无人机作为空中运输工具,没有交通拥堵问题,且基本都是直线交通,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九合一直以来都相信,不管是载物还是载人,UAAS(UAV as a Service)必将成为未来趋势。该领域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可以实现全自主飞行,成本也逐渐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所以我们投资了迅蚁的天使轮,并持续加注”,王啸表示。

目前,迅蚁已经累计获得了近1亿元融资,在资金的支持下,迅蚁相关业务发展迅速,不仅相继与苏宁、菜鸟、中通、韵达等国内电商快递巨头建立了合作关系。还推出迅蚁速运,直接向广大消费者提供物流配送服务。2018年6月,“迅蚁送吧”(原“迅蚁速运”)就完成单季度无人机外卖配送7000单。据迅蚁官网介绍,“未来3-5年,我们将为全球100座城市构建起安全高效的空中配送网络,为企业用户和消费者提供随时随地、触手可及的城市内航空运输服务,同时成为万亿美元规模的城市空中交通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迅蚁CEO章磊表示,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市场开拓和产品部署等业务方面。

03

头部率先布局,市场竞争激烈

在迅蚁进入这条赛道之时,巨头们也已经嗅到了无人机配送未来的广阔市场。京东、顺丰速运等纷纷开始展开无人机配送业务的研发、测试等工作。一场巨头与初创企业的赛跑,早已开始。

无人机本身具有灵活性高、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执行危险任务能力强等天然优势,其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因此无人机赛道也成为了资本市场眼中的“香饽饽”。

2016-2019年我国无人机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年均复合增速高达73.33%。2018年我国无人机市场规模为112亿元,同比增长98.23%。

从融资来看,2018年全国共30家无人机企业获得融资,融资总金额高达80亿元。2019年无人机企业融资情况仍延续升温,其中Unifly完成了1460万欧元的B轮融资,纵横大鹏完成1.1亿元人民币融资。

从细分领域看,作为工业级无人机重要一环的物流无人机行业,由于技术的持续更新、国家政策的扶持等利好因素,成为了众多头部企业眼中的蓝海。

据悉,物流无人机起源于美国,早在2013年亚马逊就已公布无人机计划“Prime Air”。随后,包括美国物流巨头UPS、DHL、美国邮政、谷歌Wing开始布局物流无人机领域。

而国内则以头部物流企业京东物流、顺丰和菜鸟等占据行业领先位置。2013年9月,顺丰速运完成了无人机测试,并于2017年成立子公司丰鸟航空,全面负责大型无人机。同一年,苏宁物流无人机在浙江安吉完成了首次实景派送。2018年,菜鸟ET物流实验室联合天猫,将无人机运用到传统的茶叶运输环节。而在2019年,京东的无人机配送业务宣布上线。

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加速了国内物流快递企业的市场布局,邮政、中通、韵达等具有代表性快递企业也在不断探索和深化无人机物流配送解决方案。

除了国内物流头部企业的参与,还有如智航、亿航、零度智控等多个无人机企业参与其中,市场竞争不言而喻。

04

工业级无人机千亿市场规模时代将来临

当2D交通已经不能满足城市需求,人们开始把目光瞄准空中。而迅蚁的竞争对手们,基本都是巨头。

资料显示,物流无人机最初起源于美国,早在2013年,亚马逊就已公布无人机计划“PrimeAir”。2016年,美国Zipline和卢旺达合作创立了医疗无人机配送系统。2021年,Zipline的无人机配送服务已经在坦桑尼亚境内的1000多个医疗站提供送货服务。

与非洲宽松的政策环境不同,在中国,工业级无人机的发展更多地受到政策的制约,京东、顺丰、中国邮政、菜鸟、苏宁等巨头进入,加快了我国工业级无人机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比如,2017年,美团就开始启动对无人机配送场景的探索,致力于打造3公里、15分钟送达的低空物流网络。目前,京东已经初步完成了自主飞行无人机、自动化机场及无人机调度系统的研发工作,核心系统90%以上的部件都由美团自主研发。在疫情当中,京东的无人机还发挥了先锋作用,2021年年初,美团无人机在深圳完成了首个面向真实用户的订单配送任务,并为深圳南山区疫情防控建立城市物资运送"空中通道",给隔离区居民配送紧急物资。可以看出,在一些突发的、危险系数高的应用场景下,工业级无人机有着人类配送员无法相比的优势。截至2021年6月,美团无人机已完成超20万架次的飞行测试,配送真实订单超过2500单。

05

漫漫长路,前路未知

然而,除了面对市场前滩后浪的夹击,行业痛点也是迅蚁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首先是无人机的安全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无人机物流能否广泛应用的前提和关键是财产及民航安全是否能够保障。

第二,监管政策趋严。2018年,民航局发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暂行)》,成为无人机行业监管的转折点,规范了民用无人机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准入和监管要求。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国务院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 明确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制定纳入国务院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这些重大监管政策的出台和相关立法工作的开展既是完善无人机行业的运行体制机制,也意味着民用无人机行业已步入强监管阶段。

第三,在技术上也存在行业困境。据头豹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无人机行业概况》表示,无人机续航能力尚存瓶颈,是限制行业发展的一块短板,也是行业尚待突破的技术性难题。且工业级无人机如物流无人机需要运载货物等,对于无人机续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国内快递中的“老大”级企业,顺丰速运的嗅觉十分灵敏,在无人机配送方面的尝试开始较早。早在2013年9月,就有媒体报道顺丰速运正在广东省东莞市进行了无人机测试。2013年年底,顺丰就完成了无人快递业务测试,进入试运行阶段。2015年3月,顺丰开始以每天500架次的飞行密度,力推在山区、偏远乡村等农村市场的无人机速递业务,顺丰成为无人机物流领军者。

受制于一些政策、安全等问题,山区、偏远乡村是无人机配送的主战场。但是近年来,无人机配送企业们也开始尝试在城市内进行一些小范围的配送活动,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当工业级无人机在城市上空飞行的安全问题可以得到保障、大范围的配送网络建成之时,工业级无人机应用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目标最终一定会实现。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约为273亿元,若以25%增长率对工业无人机行业市场规模进行测算,2026年,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约达1041亿元。“当基础设施完善后,无人机物流服务将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救护等高时效性场景,其应用范围会拓展并产生新的商业模式”,章磊表示。

正如迅蚁品牌经理吴晓莹所说,“(工业级无人机被广泛应用的日子)不会太久。”透过无人机闪动的点点亮光,无人机配送这片巨大蓝海的轮廓正在涌现。

文章来源: 融资中国,科创板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机器人大侠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