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三代格列卫耐立克®上市,研发型企业亚盛医药迈入商业化阶段

亿欧网 2021-12-21

格列卫药品临床实验

1640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在《我不是药神》让格列卫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走进大众视野3年后,12月18日,中国也迎来了首个三代格列卫——耐立克®的上市。

在打破耐药慢粒白血病,特别是携有T315I突变的患者群体无药可依的生存困境,填补了国内临床空白的同时,该药也宣告了发展已有12年的亚盛医药迈进了商业化阶段。

改变CML治疗市场格局

11月25日,耐立克®获得药监局上市批准,用于治疗任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并采用经充分验证的检测方法诊断为伴有T315I突变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CP)或加速期(AP)的成年患者。

事实上,如今的CML已由曾经的不治之症转变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特殊慢病”。尽管如此,获得性耐药一直是CML治疗的主要挑战,仍有部分患者因耐药导致疾病进展甚至死亡。而BCR-ABL激酶区突变正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T315I突变是常见的耐药突变类型之一。

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只要患者有T315I突变就可以用耐立克®这个药物,其次是亚盛医药正在做附条件上市后的203临床试验,针对的是对一代、二代格列卫耐药后的患者。

对于该药的市场规模,他分析称:“耐药的病人用完一代格列卫,有百分之十几是有T315I突变;二代则是有35%突变,所以整体发病率比较高;二是耐立克®与前面一代、二代格列卫的共同点,是用药周期长。一代的格列卫平均用药周期是8—10年,病人就像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一样,白血病变成了慢病。”

2001年,一代格列卫伊马替尼的诞生让CML患者有了新的治疗方式。而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也仅有阿瑞雅德(Ariad)三代BCR-ABL抑制剂普纳替尼(ponatinib)于中国境外获批上市。但由于其存在的“危及生命的血栓和血管重度狭窄”风险,该药也经历了撤市再上市的曲折过程。

但由于普纳替尼为T315I基因突变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唯一选择,FDA还是在后来让其添加了黑框警示与治疗相关的动脉血栓形成和肝脏毒性风险,在安全监控下再次上市。而与普纳替尼相比,从目前现有的临床数据来看,耐立克®(奥雷巴替尼)则无严重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所有不良事件均为轻度或中度,体现出更优的安全性,因而具有同类最佳(Best-in-class)潜力。

据悉,亚盛医药也在美国开展了耐立克®的临床试验。2019年7月,该品种获FDA临床试验许可,直接进入Ib期临床研究;2020年5月获得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和审评快速通道资格;2021年11月获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而除了BCR-ABL以外,由于耐立克®对其他多个激酶靶点也有效,亚盛医药也正在挖掘奥雷巴替尼其它适应症的潜力。目前已在国内启动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Ib期临床试验。

迈入商业化阶段

从2016年首例患者入组临床试验,耐立克®耗费了5年终于上市。在杨大俊看来,耐立克®的上市标志着亚盛医药从研发型企业走向了有产品商业化的企业,有了自主“造血”的能力。

围绕着耐立克®的商业化布局,今年7月,亚盛医药与信达生物达成全方位战略合作,该合作包括耐立克®在中国市场的共同开发与共同推广;随后亦与康圣环球、国药控股、多家创新支付服务公司达成合作,加速推进该药的商业化进程。

亚盛医药首席商务官祝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耐立克®的定价应该是美国三代TKI药物的1/7至1/6的价格,且在明年会积极推动该药进入国家医保。

亚盛医药于2009年成立,虽然亚盛医药一直专注于细胞凋亡领域进行产品管线布局,但其首款上市的药物并非基于此。对此,杨大俊坦言这是出于平衡风险的考量。2012年,亚盛医药进行了战略布局调整,在细胞凋亡通路以外立项了平衡风险的产品管线——新一代蛋白激酶药物的开发。

“选择该产品管线,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相较于细胞凋亡通路,这类靶点相对成熟,二是在这一类靶向药里,常常是由单基因改变导致的癌症,比如耐立克®,只要找到了能够有效控制和抑制BCR ABL这一激酶,就基本上可以控制这一疾病。”杨大俊说“不过,亚盛医药后续的重点还是以血液肿瘤为主。”

目前,亚盛医药在其自主构建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靶向药物设计平台上,已建立拥有8个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1类小分子新药产品管线,包括抑制Bcl-2、IAP或MDM2-p53等细胞凋亡路径关键蛋白的抑制剂;新一代针对癌症治疗中出现的激酶突变体的抑制剂等。其中,共有4个在研新药获得12项FDA和1项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眼下,亚盛医药正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开展40多项I/II期临床试验。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林怡龄。

转载或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来源:林怡龄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亿欧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