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激烈的To B再入新成员虚拟人,如何借助运营构建竞争优势?

微观人 2022-01-29

市场营销

2800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进程的演进,都让To B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To B软件或者SaaS领域,尤其如此,以卓绝产品力领先的为数寥寥,绝大多数仍依靠惯性做存量的渗透,但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厂商发力运营,希望借助运营构建竞争优势。

何以如此?

一个原因是产品供应的过剩,竞争激烈,运营能够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其次,To B市场差异性巨大,用户要的不是产品,而是能够创造价值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因此运营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再次,To B是长线生意,用户忠诚度和用户的满意度,是依靠服务专业性、运营的高效性来实现的。

没错,在这个没有风口的年代,运营就是风口,运营是To B战场致胜的关键。

做好To B运营,需要一场全局性的服务精神变革

说到To B运营,目前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市面上提到的运营,绝大多数是指互联网企业做增长的模式,类别包括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动作则包括了拉新、促活、转化等。但在To B领域,单纯“增长黑客”的定义,缺少实际意义,于是又拓展出了客户成功的说法。客户成功概念源自Salesforce创始人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原意是客户成功使用软件。当然,也有更宽泛的说法认为是To B产品或服务运作的全过程。

概念的模糊暂且不论。对于B端的企业客户来说,目标和诉求是一样的,即借助产品或者服务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企业需要的不是一把锤子,而是墙上直径20MM的洞。”在这个意义上,To B本质就是服务。但现行的To B运营的做法,绝大多数还都是产品思路,重点是把产品销售出去,而不是抱着服务的思维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即便是以“软件即服务”为标榜的ERP SaaS,也都还在“挂羊头,卖狗肉”沿袭着产品销售的思路。

因此,要想在To B运营上有所突破,构建优势,当务之急是进行一场全局性的服务精神的变革。所谓“全局”,是说To B运营注重服务精神的改造,应当从上到下全方位的贯彻,涉及到所有部门,所有员工,而不能仅仅将服务精神贯彻作为客户服务部门、运营部门的职责。服务精神,则是说To B 运营要从产品思维向服务思维切换,把客户的诉求放在第一位,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导向。具体来说,在三个层面都要以服务精神为指引。

企业价值观层面,用户至上,服务即营销

很多企业都把“客户至上”、“用户至上”作为信条,但鲜有真实做到。而随着To B领域竞争从产品走向运营,这将非常关键,对于企业客户来说信任即资产,To B战场必须要做到“用户至上”。“用户至上”是服务精神的精髓,要想做到,就得在企业内成为一种信仰,从老板到任何一名基层员工,都要把“用户”放在心上,解决用户的真问题、真需求,服务好客户。从产品的销售思维,切换到“用户思维”和“服务思维”,服务的过程,就是打造产品品牌的过程,服务即营销。在此方面,To C领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如餐饮行业的海底捞、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蔚来。

产品设计层面,要与用户交朋友,倾听客户声音

按照经典教材《服务营销》所确立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从客户的服务期望和公司感知到期望价值之间存在的是倾听差距。要弥补这一差距,就要时刻感受和聆听客户的声音。从运营的前提和流程来看,需要在产品设计层面,做到与用户交朋友,去真实倾听客户的需要、客户的声音,认真做好产品的调研,而不能轻易的拍脑袋。烂产品,就是给运营和服务挖坑。

运营层面,专业、高效服务,为用户创造价值

具体到运营层面,产品的实施交付和持续性的运营维护,贯彻服务精神,就是要按照服务质量的要求(可靠性、响应性、保障性、移情性、有形性),为用户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为用户切实的创造出价值。

虚拟人To B成新风口

每当企业画完虚拟人与元宇宙的诱人大饼后,几乎都会特意强调称“当前还处于元宇宙的初级阶段,距离完整意义上的元宇宙可能还要10年以上的时间”。那为什么投资人现在就对虚拟人大手笔频出呢?他们的正向预期差又在哪呢?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关于虚拟人的投资方向来看,虚拟人绝不只是一场To C的盛宴,也将是加速To B基建的驱动力。更多的投资人们只认可“基建”项目,一位投资人就表示“买英伟达是有逻辑的,买高通也是有逻辑的,包括买一个VR设备商,如果是全球最大的VR设备加工商可能那也是有逻辑的,但这也只是非常早期的概念”。

因为纯面向C端的虚拟人,更像是SM、乐华娱乐更擅长做的事,因为有打造明星需要的内容运营、IP运营方面的行业积累。而虚拟人的产业化路径更像To B,其商业化的生命力来自与不同领域的品牌对接,更具商业想象力的价值。不管虚拟人最终的发展形态如何,如何与当下的现实技术和商业增长合二为一,才是正确的路。

可以看到,目前整个虚拟人产业分为上游基础层、中游平台层和下游应用层。在To B战场上,巨头可以采用大水漫灌的平台策略,创业者则更倾向于将业务板块融合,去融入企业业务体验的创新优化,并形成多样化的客户触达新模式。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付出高昂的成本在行业里面淘金,但是人人都需要轻量化的虚拟技术解决方案。比如AYAYI的底层技术,来源于虚幻引擎的创作工具Metahuman Creator。作为当下最火的图形创作引擎,可以让人在几分钟内创建出照片级的数字人类形象。

在国内,以to B业务为核心的「世优科技」,在广电节目、品牌营销、直播、短视频、教育均有成熟商业化落地;虚拟人制作工具开发商「深锶科技」凭借自主研发CG和AI的能力,在去年获得三轮融资;在2019年6月就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的「魔珐科技」,不仅能够完成虚拟人打造和运营,还自研了三维AI虚拟人能力平台……这些虚拟人创作工具提供商或是自作团队之所以被给予厚望,用「魔法科技」AI负责人杜子航的话说,就是“虚拟人行业已经有了基本矛盾,是日益增长的高质量虚拟内容的需求,与落后的虚拟内容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从这个角度来看,能不能追住虚拟人风口并不重要,而是风口到来的时候,是否掌握了它所需要的能力。媒体曾形容英伟达是元宇宙“卖铲人”,因为坐拥算力“垄断”优势的英伟达,无论在云计算、元宇宙或是虚拟人等无数风口下都能赚的盆满钵满。

元一资本副总裁表示,“除了传统的大家熟知的硬件设备类机会,在元宇宙领域也存在巨大的软件创新机会,面向各行各业都有虚拟化和游戏化的机会,比如虚拟空间的搭建、游戏化的私域营销,都非常有成长空间。”这是因为无论在企业当前的数字化转型场景中,还是未来元宇宙的布局,越底层的基建能力越不容易被新概念替代。

To B淘金,有哪些近忧和远虑?

对To B的虚拟人企业来说,机会的另一面则是挑战。

近忧是技术问题,虚拟人的生产是个复杂活。仅技术层面就涉及底层支撑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能力层(3D空间音效、超低延时、人脸对比等)、应用层(虚拟人、内容审核等)和体验层(游戏、社交、虚拟演唱会等)等。很火的虚拟人柳夜熙,其实是由「真人身体+虚拟面部+酷炫特效」结合呈现,只看柳夜熙脸的话,还是能看到她在表情管理上的不足。

现阶段,与其说是让虚拟人变得更真实,不如说是让虚拟人变得更自然。自然逼真的相处体验、自然地交流方式,背后都要花更长期的时间去不断迭代技术。

远虑则是虚拟世界数字内容安全问题。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AI换脸的“假靳东”事件,提醒大家需更注重虚拟社交问题,也代表了虚拟人的过分真实出现,会扰乱大家对“人类”的认知,出现“真人假人傻傻分不清”的情况。

随着虚拟人技术的的发展与成熟,相比现在的互联网生态,元宇宙因为技术进化和融合更多的现实因素,且具有全时性和实时性,其内容形态更多元,牵涉社会和经济关系更复杂,数据更多、要求反应更快速,内容风控的难度和成本也将大大增加。针对元宇宙时代的数字内容风控,需要全新的方案和法规来应对。

此外,成本也是很多企业头痛的地方。当下无论是硬件的出货量,或是虚拟人落地场景,都很难和市场期待画上等号。不过元一资本合伙人安吉拉对成本并不是特别担心,她认为虚拟人行业也可以用MVP(最简可行产品)来验证可行性,哪怕早期试错失败,也可以从中获取踩坑经验。

文章来源: 36氪,钱皓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微观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