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显示屏成为智能座舱产业“硬通货”,多屏、连屏将是百亿产业新出路

闭门造车 2022-02-25

智能车载车载系统中控

2980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汽车座舱已走过完全机械化、电子化到智能化等四个大的产业阶段,且仍在持续进化。其中,车载液晶面板作为显示系统的核心部件,成为汽车座舱产业链中的“硬通货”。

随着智能化进程加速,车载屏市场逐渐放量,整车厂围绕车载屏的技术战局也越来越激烈,先进的显示技术将引导行业发展趋势。

同时,汽车显示屏用途逐渐多样化,除了智能化初级阶段的中控屏和仪表盘,HUD、透明A柱等也将逐步渗透。

此外,整车厂软硬件能力提升和未来屏机分离的趋势将进一步加速车载显示系统产业链发生改变,未来车载显示系统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时代。

车载屏幕量价齐升,千亿规模未来可期

伴随车载屏智能化、多屏化、大屏化趋势加深,未来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量:

①智能座舱渗透率未来显著提升,预计2025年国内渗透率有望达到75.9%。一方面,智能化趋势加速未来车载屏升级孕育创造优质土壤;同时,作为智能座舱核心配置的中控大屏也持续加速渗透,进一步提升屏幕用量。

②自主势力加速崛起,座舱多屏化成差异化竞争手段,未来单车TFT液晶屏的数量从2020年的1.82块上升至2025年的2.33块。

伴随自主崛起3.0时代的带来,国内自主势力比亚迪、长城、吉利以及蔚小理等新势力品牌在整车定义上逐步加码,将多屏化智能座舱作为车型卖点,从而寻求与国际大厂的差异化竞争。

价:

①新能源车渗透加速,大屏化趋势明显,进一步提升车载屏单车价值量。根据CINNOResearch的统计,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液晶仪表12英寸及以上的占比45%,显著高于燃油车;

②屏显技术升级,异形屏逐步兑现需求,未来有望实现车载屏单车价值量2-3倍增长。

参考上述“量价起升”的逻辑,我们对全球车载显示屏的市场空间进行测算, 所列核心假设如下:

1)2020-2025 年全球车载屏出货量为1.42/1.60/1.80/2.00/2.10/2.21 亿片,复合增长率 为 9.2%;

2)2020 年和 2025 年 7 英寸以下/7-9 英寸/10 英寸及以上的屏幕渗透率分别为 16%/66%/18%和 6%/64%/30%;

3)2020 年和 2025 年 a-Si LCD/LTPS LCD/OLED/Mini LED 的渗透率分别为 90.1%/9.5%/0.2%/0.2%和 66.0%/24.0%/5.0%/5.0%;

4)2020 年 7 英寸以下 a-Si LCD 屏的均价为 20 美元,7-9 英寸为 40 美元,10 英寸及 以上为 105 美元,LTPS LCD、OLED、Mini LED 的单价分别为 a-Si LCD 大约 1.5(除 7 寸外)、3、3.6 倍。由于规模效应,成本降低,所有产品单价年均下滑 1%。

根据以上假设,我们测算得出,2020 年全球车载显示屏市场空间为 72.88 亿美元,预 计 2025 年将达到 165.56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 17.8%。

参考全球车载屏市场规模测算的结果,我们可以得知,未来全球车载屏行业受益于多屏 化、大屏化趋势加速叠加高端屏材比例上升,行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因此,伴随未来 一芯多屏趋势显现,中控屏、液晶仪表以及 HUD 等相关屏类组件将逐步集成,更加方 便汽车未来的整体升级,实现真正的“屏机分离”。其中,车载屏在整个智能座舱价值量 的占比也有望从 2020 年的 30%,提升至 2025 年 45%左右。价值量方面,伴随未来双 联屏、三联屏比例的提升,以及屏机分离的趋势加速,未来 2025 年国内智能座舱市场 规模有望达到 1120 亿左右,当中,车载屏规模为 497.3 亿元,年复合增速达 34.5%。

综合以上,车载座舱内多屏化趋势带来车载屏出货量的提升,大屏化趋势和显示技术的 更新带来更高的价值量,两者共同作用下全球车载屏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稳步增长。

显示屏占据智能座舱过半产业

汽车智能座舱产业链分工明确,可以分为三级供应商。最上游的 Tier2 供应商主要提供 底层操作系统、中间层和应用程序开发等软件服务,和芯片、显示屏、功率半导体和 PCB 等硬件零部件。中游的 Tier1 主要负责中控显示、仪表盘、HUD 抬头显示、电子后视镜、 后排显示屏等系统的集成,最终导入到下游的座舱系统集成,主要由整车厂或 Tier0.5 完成。

显示屏在汽车座舱中拥有较高的价值量占比,未来还将继续提升。环顾整个智能座舱组 件当中,无论是液晶仪表、中控屏或是车内交互的其他部分,车载屏幕一直都是相对重 要的核心零部件。从市场规模来看,2018 年中控屏在智能座舱整体市场规模中的占比 61%,2020 年约为 50%,占智能座舱中的主要份额。随着汽车座舱的多屏化、大屏化 以及显示技术的升级,屏幕价值量占比将持续提升,高价值量以及市场规模提升的大背 景下,我们认为车载屏赛道未来将有持续爆发的可能。

面板厂和模组厂布局显示系统业务,同时屏机分离的趋势也开始重塑产业链关系。过去 车载屏幕供应链中,中控屏、仪表盘等显示系统均为独立的 ECU,屏幕和主机为耦合出 售。面板厂和模组厂作为 Tier2,将显示模组供给博世、伟世通、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等Tier1 做系统集成,由 Tier1 直接与整车厂对接。面板厂和模组厂也在显示模组的基础业 务上,积极布局显示系统的集成与开发,给整车厂直接供应显示系统,对原 Tier1 发起 挑战。同时,随着域集中式架构的渗透,一芯多屏的趋势出现,屏幕和主机可以分离, 从而给了整车厂分开选择供应商的机会,为了沟通效率的提升和降低成本的需求,整车 厂更愿意在车型的开发阶段就与上游的面板或模组厂进行合作。

显示形态演进:多联屏、大屏化

我们认为,随着汽车消费品类属性的凸显,智能座舱域的显示器形态将向着时尚、简洁、科技感的美学方向迈进,以形成面向消费者的直观卖点。我们预计多联屏、大屏化的趋势将持续演进,异形、超薄等创新技术有望引领车载显示形态的下一波潮流。

多屏化全方位满足驾乘需求

我们认为未来座舱域显示屏将主要包括6个部分:驾驶仪表盘、中控显示器、副驾驶显示屏、后排显示屏、抬头显示器和后视镜显示器。相比于传统车载的显示形态,多屏化主要具备以下三个主要优势:其一,相比于单一显示屏,多屏提供了更大的显示面积,便于展示更多信息。其二,可针对驾驶员和乘客的需求,在不同位置显示信息,增加显示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其三,副驾驶显示屏和后排显示屏的升级带来了乘客出行体验的提升,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

在传统的汽车座舱显示屏配置的基础上,智能化车载显示实现全方位升级。

1)驾驶仪表盘和中控显示器出现明显的大屏化和联屏化趋势,同时液晶触摸屏应用更加广泛;

2)副驾驶显示屏、后排显示屏普及度提高,设计更人性化,充分考虑乘客娱乐需求;

3)后视镜显示器取代传统后视镜,集车内中央后视镜与车外左右后视镜于一体,结合倒车摄像头与车载雷达组成智能化后视显示系统;

4)抬头显示器搭载量上升,逐渐由高端车型向中低端渗透,我们预计AR-HUD升级或将成为主要看点。

联屏化提升视觉科技感与信息读取便捷性

传统座舱内,多个显示屏互相分离,例如驾驶仪表盘和中控显示器相距较远,驾驶员须付出较多注意力来读取相关内容信息、操控相关功能,在便捷性和安全性上有所缺失。

追逐科技感、便捷性,联屏成为新式潮流。双联屏的解决方案将驾驶仪表和中控显示并联排列,以一整块屏幕覆盖,最早于2010年前后出现在奔驰S级车型中。我们认为联屏方案可以改善人机交互:1)操作便捷性:整体化的屏幕设计方案,将所有功能按键放在联动的显示器内,从人机交互角度增强了驾乘人员操作的便捷性;2)信息可读性:从分散的子屏幕进化为多屏联动,更加美观、简洁,从视觉上减轻物理隔阂感,同时可优化跨屏幕的信息交互,提高信息的可读性。此外,设计理念的更新也对联屏化起到助推作用——多联屏的设计提升了座舱科技感,契合车厂“智能化”的卖点,因此也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技术难点实现突破,联屏方案有望加速商用。

1)多屏分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跨系统运行对芯片集成的阻碍,导致过去很长时间,不同座舱电子设备由不同控制器控制,表现为“单芯单屏”。一般而言,数字液晶仪表盘涉及车辆安全,需要满足ASIL-B标准,通常采用QNX或Linux系统;娱乐系统需要运行丰富的娱乐功能,通常采用Android系统。“单芯单屏”方案下,不同系统通过不同芯片支持,不存在跨系统问题。随着硬隔离(Hardware partition)、虚拟机(Hypervisor)技术的发展,跨系统运行问题得以解决,伟世通SmartCore等“单芯多屏”方案得以落地。

2)联屏对全贴合技术要求较高。传统的显示屏框贴一般使用双面胶,容易失效而使屏幕损坏,不能满足车载显示屏的环境标准。全贴合技术采用光学胶带或液态光学胶,将盖板与模组无缝贴合在一起,优化显示效果的同时,可靠性也大大提高。

文章来源: 金融界,研报院,未来智库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闭门造车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