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价暴涨10倍多,车企要自己下场挖矿了吗?

番茄爱车 2022-04-24

锂辉石电池新能源汽车

3604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从 2021 年初的不足 5 万元/吨到目前超过 50 万元/吨,一年疯涨十倍的锂价,让车企坐不住了。

碳酸锂的成本可能就 3-5 万元,不应该那么贵,这是暴利。”

“锂价格已经达到了疯狂水平。”

“原材料价格暴涨是行业需要克服的挑战。”

近一个月来,众多车企纷纷发声直斥锂价疯涨的现象,在这之中,既有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的发声,也包括了特斯拉、比亚迪等实力雄厚的车企。

上游原材料的持续涨价不断挤压中下游产业链利润空间。在飙升的锂价面前,无论是电池厂商,还是下游车企,汽车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无一不受影响,而带来的直接效应即是汽车产品接连涨价。

不过,上调产品价格仅是缓兵之计,当原材料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整个汽车产业链面临的将不只是成本上升,而是断产大地震。

在这种可能性出现之前,车企已经率先开启了一场“由下至上”的自救和避险。

车企提前锁定矿产

本月初,马斯克就曾扬言要进入上游原材料开采和提炼领域,尽管这一计划还停留在“嘴皮子层面”,尚未付诸行动,但事实上,特斯拉早已在上游领域举措频频。

我们了解到,早在 2020 年 9 月,特斯拉就宣布在内华达州取得 1 万英亩含锂黏土层的使用权。当时,特斯拉工程高级副总裁 Drew Baglino 表示将开始在北美打造自家的正极材料厂,运用北美所有的镍、锂资源。并且,在正极材料工厂附近,特斯拉会建设一座锂转化工厂。

在 2020 年,特斯拉还与澳大利亚锂矿商 Piedmont Lithium 签署了为期 5 年采购高纯度锂矿石的协议,后者将为特斯拉提供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矿床 1/3 的高纯度锂矿石产量——以往年 16 万吨的年产量估算,其将每年为特斯拉提供 5.3 万吨高纯度锂矿石。

在购买原矿材料之外,特斯拉还在奥斯汀超级工厂新建了氢氧化锂精炼厂,将锂矿石转化为生产电池所需的原材料氢氧化锂,计划于今年年底投产,产量预计达 8000 吨/年。

事实上,不止是特斯拉,包括比亚迪等厂商近年来也在往上游原材料端进行布局——今年一月,比亚迪与智利签署了锂矿开采合同,以 6100 万美元拿下智利 8 万吨锂矿开采权、7 年的勘探权以及 20 年的生产权。

汽车行业专家朱玉龙告诉我们,车企进入上游领域并不代表车企要深入上游“挖矿”,而是一种避险举措,车企和上游矿商签订的供给协定也不是一次性交付的交易,而是一种虚拟交易。

类似的观点,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也曾提及——“企业‘扫矿’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控制供应链,目前主要是上游金属原材料涨价,如果像以前只单纯购买电池的话,将增加车企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介于特斯拉与比亚迪既是主机厂,又布局电池生产的双重身份,其深入上游矿区的动因还可能与电池技术相关。一位宁德时代内部员工向我们表示,在对电池降本的大趋势下,各家电池厂商都在往上游延伸,与上游原材料厂商深度绑定。

我们注意到,除了通过买矿保障原材料供应,大多数主机厂还通过签署供货长单/投资等方式锁定上游优质锂盐矿产能。

据不完全统计,特斯拉、大众、宝马等 9 家国内外主机厂商在 2018-2022 年间先后与赣锋锂业、Livent 等锂盐供应商进行合作;其中,仅是发生在 2021 年的交易就占了一半以上。

不难看出,面对锂价疯涨带来的供应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车企坐不住了

锂金属开采提炼为何难?

难就难在3个地方:

首先是锂元素虽多,但能利用的不多且分布不均。

据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20年全球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达到8551万吨,如果按照这个储量来算,可以供1亿辆电动车消耗86年。

从类型分布上来说,主要有封闭盆地卤水(盐湖)、锂辉石、锂黏土、油田水型卤水、地热卤水和锂沸石5种存在形式。

但考虑到成本、开采难度等因素,目前行业内主要是以锂辉石和盐湖为主要的开采来源,并且锂辉石因锂含量高,开采周期短而成为首选。

目前盐湖提锂虽然已经成为行业热点,但目前仍然还是作为增量和后备之选。

具体到锂辉石矿,2020年全球探明的锂辉石储量只占全部锂资源的26%,也就是2223万吨。

且从全球来看,满足大规模、高品位、易于开采的条件的锂矿资源,目前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远离全球主要的电动车市场。

所以长期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外延不断扩大,锂电池需求不断提升,锂金属价格上涨,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其二是项目周期长。

以盐湖提锂为例,整个提取过程需要经过晾晒、沉淀等多道工序,时间跨度一般在12-18个月,至少一年以上。如果再加上项目开发周期,则需要8-10年。

而锂辉石矿项目,从开挖到正式生产,一般都在2-3年左右。

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让锂金属产能端猝不及防,想要开新矿,等到达到开采条件也是两三年之后。

这种时间上的错位引起的供需紧张,也是短期内锂价格疯涨的因素之一。

除了时间成本,还有从锂原矿到电池级锂化合物之间的加工成本。

就拿电池级碳酸锂来说,根据国金证券(9.240, -0.03, -0.32%)测算,假设锂辉石精矿价格3240元/吨,8吨锂辉石精矿对可以生产1吨电池级碳酸锂,对应原料成本25920元/吨,锂辉石加工成本,包括人工、物料、折旧等支出,至少需要20000元/吨,综合锂辉石提锂生产1吨电池级碳酸锂成本为45920元/吨。

也就是说,想要把矿石中的锂加工成锂电池可用的材料,中间成本占比就接近一半。

再加上疫情、战争等黑天鹅因素,不管是原矿开采还是中间加工,成本都是水涨船高。

也难怪这个价格涨势能让,马斯克直呼“疯狂”,自己动手布局整条动力电池产业链,至少省去了中间商的资本附加呀。

锂价高居不下,供应危机刚刚开始

对任何一家生产电动车的车企来说,金属锂都是极为关键且不可或缺的元素。

通过拆解一辆电动汽车的成本分布可以发现,电池系统是新能源汽车中成本占比最高的零部件,占比接近 40%。而无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其正极、电解液制造都离不开锂这一金属原料。

今年 3 月,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历史性突破 50 万元大关,达到每吨 50.04 万元(去年同期价格尚不足 10 万元)——对车企而言,高企的原材料成本正不断挤压利润空间 。

从锂的产业链条来看,电池所需的锂盐(即碳酸锂、氢氧化锂等锂化合物)属于中游部分。继续向上追溯,锂价的不断攀升其实是从锂矿到锂盐再到锂电池的一次全链条辐射。

如果将链条拉长至整个汽车产业链,锂价攀升的背后,其实就是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持续爆发与上游材料供应难以跟上所导致的供需矛盾。

事实上,尽管被誉为“白色石油”,但锂并不是稀缺资源,主要通过矿石和盐湖卤水提取。据 USGS 数据,截至 2020 年末,全球锂资源量/储量分别约为 8600/1352 万吨。

锂资源可以保证锂的需求,但由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以及电化学储能需求持续爆发,上游锂矿的开采和冶炼难以保障供应,供不应求的局面不断加剧,导致锂盐价格不断攀升,且达到前所未有的高价。

我们整理了碳酸锂自 2000 年以来的年均价格的走势,可以看出,尽管不同时期价格有所波动,但其最高价格也仅停留在 13 万/吨——与如今的 50 多万/吨相差甚远。

今年三月,理想汽车 CEO 李想就曾因碳酸锂价格高涨发表看法,他表示,“碳酸锂的成本可能就3~5 万元,不应该那么贵,是暴利。”

不过,部分行业人士对这一观点不予苟同。一位汽车行业观察者向钛媒体表示,锂矿作为大宗商品,其定价机制与供需之间缺口的大小息息相关,难以根据某个时期的价格作为判定。

在锂被大规模应用于电池生产之前,其价值属性并未得到放大,而如今,锂产品多用于电池生产,在需求溢出的大背景下,锂矿价格也会相应上涨。

据了解,全球近 80% 锂矿资源主要集中于美洲四湖以及澳洲六矿,我国锂储量仅占了 7% 左右。而作为最大的锂消费国家,我国锂产业需要通过进口补齐供需缺口。

比如,“锂业双雄”原料来源多来自于澳洲矿山。其中,赣锋锂业持有澳大利亚 Mt Marion 矿场 50% 股权,天齐锂业拥有澳大利亚泰利森锂业 51% 股权。

从供给端来看,由于上游开采冶炼需要强大的资金能力,并且时间成本较大,目前锂业正呈现出寡头垄断特征,前六家企业产能占比高达 84%,尽管“锂业双雄”均在其列,仍难以满足下游需求。

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能够刺激电池厂商快速新建产线,耗时仅需 9 个月,但在锂资源端,前期开发周期就长达 3-5 年,冶炼端的投产周期也需 1-2 年,中短期锂资源开发难度与进度难以匹配下游需求增长的速度和量级,导致供需错配。

当供需矛盾显现,锂价也应声而涨,然而,这仅仅只是危机的开始。

锂离子电池,有无替代方案?

纯电动车大势所趋,但锂元素既难挖成本又高。

所以电动车想要摆脱锂金属,还有没有别的出路?

氢燃料电池算一个。

以氢气作为动力来源,燃烧排放除了水就是氧气,堪称最清洁的能源之一。

但氢燃料电池,目前在制氢成本和储运稳定性方面,还达不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条件。

以电解水制氢(也就是真正清洁的蓝氢)为例,目前国内的生产成本约在20元~60元每千克。

而从续航和热值方面来看,以丰田Mirai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例,最大储氢量为5.6千克,最高续航为850公里,不考虑中间运输成本的话,每公里的燃料成本为1.3元~4元左右,远远高于燃油车成本,纯电动车就更不用说了。

既然成本这关过不了,钠离子电池或许可以考虑一下。

钠离子电池,和锂电池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负责运输电子的物质,由锂离子变成了钠离子。

此前钠离子电池最为人诟病的一个点,就是钠离子因为体积相对更大,导致能量密度较锂离子电池更小,单位体积一定的情况下,续航能力不乐观。

但目前产业界的努力,正在让这一致命性弱点逐渐消解。

最具代表性的是宁德时代(415.340, 6.23, 1.52%),在去年7月份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到行业最高的160Wh/kg,已经接近目前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并且在去年年底完成了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布局,随时准备投产。

更重要的是,钠元素在全球的储量丰富,开采难度极小,不管从价格还是时间周期来看,都是替代锂金属的绝佳材料。

所以,相比亲自挖矿,研究钠离子电池倒是一个更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方式。

说到这里,马斯克真的不考虑一下搞一个钠离子电池公司吗?

文章来源: 钛媒体,虎嗅APP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番茄爱车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