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充电再迎政策红利:温控、消防成关键角色,蕴含了这些机遇

2743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

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具备独立计量、控制等技术条件,接入调度自动化系统可被电网监控和调度,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和电力市场运营机构等有关方面要求,具有法人资格的新型储能项目,可转为独立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鼓励以配建形式存在的新型储能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满足同等技术条件和安全标准时,可选择转为独立储能项目。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280号)有关要求,涉及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的储能,原则上暂不转为独立储能。

鼓励配建新型储能与所属电源联合参与电力市场。以配建形式存在的新型储能项目,在完成站内计量、控制等相关系统改造并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情况下,鼓励与所配建的其他类型电源联合并视为一个整体,按照现有相关规则参与电力市场。各地根据市场放开电源实际情况,鼓励新能源场站和配建储能联合参与市场,利用储能改善新能源涉网性能,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随着市场建设逐步成熟,鼓励探索同一储能主体可以按照部分容量独立、部分容量联合两种方式同时参与的市场模式。

1、储能:“碳中和”的关键一战

储能,按照字面意思来看,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

一般而言,储能主要指的是储存电能,储能设备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个大型的充电宝,比如新能源汽车里面的动力电池组,就是在做储能。

一条万亿级赛道,离不开时代的红利,储能行业的时代红利是“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中国正式向全世界宣布,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随后,储能行业迎来了一系列政策红利。今年7月23日,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未来五年装机规模将扩大10倍。

此外,电力、煤炭消费较快增长,电力供需持续偏紧。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通知称,各电网企业按照“能并尽并”原则,对具备并网条件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及时并网。

能耗双控加码和缺电背后实则指向了同一个核心问题: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尚不足,新能源发电体系((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运营)将持续完善和大力推进。

众所周知,要实现碳中和的终极目标,主要途径是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而光伏、风电属于典型的间歇性能源,储能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新能源发电的可靠性,解决新能源“看天发电”的问题,是当前及未来新能源行业下的关键赛道。

从产业链分布来看,储能系统由储能电池系统(电池模组和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逆变器、能量管理系统和其他硬件系统组成。

储能电池只要以锂电池的形态存在,其上游原材料主要是锂电池上游的参与者,其中,杉杉股份是上游原材料的重要参与者,其对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市场均有布局。

2、储能未到,安全先行

5月25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

从七个方面对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作出指引,包括(1)高度重视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2)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规划设计安全管理、(3)做好电化学储能电站设备选型、(4)严格电化学储能电站施工验收、(5)严格电化学储能电站并网验收、(6)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运行维护安全管理、(7)提升电化学储能电站应急消防处置能力。

其中,对电池、消防等多个细分环节明确多项细化管理措施,例如:

1. 加强到货抽检。开展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等到货抽检,应当委托具备储能专业检测检验资质的机构。

2. 强化日常管理。定期开展主要设备设施及系统的检查,开展电池系统健康状态的评估和检查。

3. 加强退役管理。应当按照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寿命、安全运行状况以及有关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电站、电池的退役管理。

4. 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开展电解液泄漏处置、电池热失控、火灾等应急演练。

实际上,2021年以来,已有多个关于储能安全的文件出炉。

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组织起草了《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规定了储能电站的安全管理,覆盖从准入、施工到退役管理的全生命周期。

在今年2月底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储能安全同样获得强调。该文件将“安全管理、立足规范”纳入基本原则,提出加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突破全过程安全技术。

3、储能安全重要性凸显 温控、消防环节乘风起

此前应急管理部通报的2021年10起典型火灾爆炸事故中,便包括“4.16北京福威斯油气技术有限公司光储充一体化项目火灾爆炸事故”。该事故主要系磷酸铁锂电池发生内短路故障,引发电池热失控起火,之后产生的易燃易爆组分扩散,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遇电气火花发生爆炸。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孙金杰指出,电池具有一定火灾风险,需要从技术层面、(储能设施)热管理层面、日常管理层面三个层面着手,将风险降至最低。

安全稳定运行是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求,而综合来看,温控及消防是其中的两大重点环节。

一方面,在储能电站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动各国不断完善行业标准的同时,随着储能系统朝着更大规模、更高能量密度的方向演进,其对温控系统的要求亦快速提升。

目前,储能行业主流的温控方案为风冷,分析师认为未来液冷有望凭借散热效率、全生命周期成本等多方面优势加速渗透,从而带动储能温控整体单位价值量提升。2025年储能温控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30亿元,2022-2025年均增速接近100%。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温控在储能系统成本中占比仅在3%-5%,安信证券认为,后续降本压力有限。

当下储能温控市场参与者众多,不过多为来自数据中心温控、工业稳控、车用热管理等其余温控领域的“跨界玩家”。浙商证券认为,研发实力、产品性能、品牌、渠道优势突出的厂商将更具优势,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消防保护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专门有一部分用于强调“提升电化学储能电站应急消防处置能力”;此前的多项政策也曾明确,未来新能储能的发展必须强化消防安全管理。长城证券也指出,优秀健全的储能消防系统将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十四五”是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期,是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也是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难得的机遇期。随着储能设施建设,储能安全问题被相关部门持续关注。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多次强调储能安全,要求建立安全技术标准及管理体系,强化消防安全管理,严守安全底线,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安全始终是储能的生命底线。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初期,一些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受政策和补贴吸引进入行业,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电化学储能电站事故主要包括火灾、爆炸、中毒、触电等,诱因主要包括锂电池过充过放、短路、受挤压,电池内部正负极与电解液发生放热反应等。

同时,储能技术标准不够完善。当前储能技术类别繁多,应用场景五花八门,效果良莠不齐,却没有明确、科学的储能行业技术标准和验收标准,客户难以辨识各种储能技术和产品优劣,往往将价格作为选择标准,容易导致市场陷入无序竞争,不利于储能产业良性发展。

来源:光伏智库,科创板日报,中国能源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NE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