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通信已拉开大幕,各大企业闻“G”起舞,三大技术产业迎来千亿商机

微观人 2022-06-13

通信中国移动5g网络

4595 字丨阅读本文需 11 分钟

5G时代还并没有全面到来,但是国内的三大运营商包括中国广电,都相继拿到了5G牌照,也就是说,接下来在5G当中的发展就可以如火如荼的进行了,然而,就在国内的运营商刚拿到牌照之后,中国移动则开始了在6G领域当中的研发,并且中国移动此次还与清华大学达成合作意识。

前不久,国内的三大运营商,包括中国广电总共四家运营商,相继拿到了工信部门颁发的5G牌照,运营商在拿到了5G牌照之后,就可以在5G建设当中如何如荼的进行,也就是为接下来全面5G时代的到来,做好更多的准备。

各国企业抢跑6G

而这一次,华为掌握5G核心技术,让我国在使用5G网络通讯技术的时候,不用再向其他的国家支付专利费用,相对应的,国内的运营商在给到的5G套餐资费上,也必须要有所下降,5G牌照才刚刚拿到的中国移动,则开始了在6G领域当中的研发。

这一次,中国移动和清华大学则达成了合作意识,双方接下来在通信网络技术层面,将会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在未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方面,双方也会进行深度的合作,很多网友就会认为,5G时代都还没有全面到来,可是中国移动却开始了在6G领域当中的布局,是否是为时过早?

实际上,华为在这次传出掌握5G核心技术的好消息之后,也一样的是投入到了6G领域当中的研发,要知道,在网络通讯技术上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科技实力的较量,在6G技术上的布局,也能够做好更多的准备。

其实,除了我国的中国移动以及清华大学,包括华为都在6G上有着提前的布局之外,韩国的三星也展开了在6G上的研发,这些都足以看出,在6G技术上只有做出更多的准备,在未来才会有可能掌握话语权。

而说到中国移动的话,其在国内网络通讯运营当中的地位也是非常稳固的,那么对于这一个还并没有到来,甚至还并没有问世的6G技术,也是十分的神乎其神。

6G网速在未来则是非常的快,到时候,人们的智能手机使用6G网速的话,哪怕是下载一部高清的电影,不到一秒钟就能够完成全部的下载,还能够保证电影的画面质量,那这样来看,6G技术的确是网速非常的快,而相比较于5G的网络速度来说,5G的网络速度现在也同样是非常的快,但6G则要远远的超过5G技术。

当然,无论是5G技术还是6G技术,在应用范围上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一次5G技术的出现,未来的应用范围将会集中的渗透进5G时代产业链当中,并且逐渐的向人工智能领域等方面拓展开来。

那么,其背后更重要的作用,相信许多网友们也已经能够看出来了,那就是能够最大程度上地去减少延迟,在画质影像方面也能够保证十分的清晰,而6G技术的运用,将会集中的放在AI以及VR等领域当中,虽然按照目前通讯技术的发展速度,6G网络的出现或许将会在十年之后问世,但对于不少用户来说,也会感到十分的期待。

此次,中国移动和清华大学在6G上的提前布局,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中国移动的强大洞察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清华大学在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上的作用,为中国移动提供相关的技术以及人才。

6G竞争将比5G更为激烈

在迎接5G规模发展,开始启动6G研究之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路径和产业生态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可能对6G发展产生潜在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个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商用以来,通信网络技术,尤其是空中接口技术的发展一直是移动通信系统升级换代的主要驱动力。空中接口技术的进步是移动通信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也成为移动通信代际更替的标志。在标准化工作正式启动之前,空中接口的关键技术往往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研究积累,并已在产业界形成了基本的技术共识。例如,在第一版3GUMTS标准完成之前约十年,3G空中接口的核心技术CDMA即已开始现场技术试验;在4G标准制定之前,其核心技术OFDM、MIMO等也都经过了多年研究,学术界、产业界对其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已形成基本共识。

市场需求也是促进移动通信系统升级换代的重要因素。历史经验表明,技术进步的步伐与市场需求的发展节奏如果能够充分吻合,就会显著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推广普及速度。2G的发展恰逢移动语音通信业务走向普及,而4G技术则是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应用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提出的,这些都促成了2G和4G系统在全球市场的快速扩张和长期健康发展。

全球移动通信产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巨大的发展惯性。移动通信技术是当今人类先进工程技术的结晶,需要信息通信理论、半导体技术、复杂软件系统等诸多领域的共同协作,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以支撑持续不断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而系统更新换代则是对这些研发投入进行商业变现的最好机会,行业领先公司希望通过快速持续的技术迭代,保持竞争优势、拖垮竞争对手,而新兴初创企业则寄望于关键技术的突破,能够颠覆现有产业格局。

全球移动通信行业正是在技术进步、市场需求以及行业发展惯性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以十年一代的节奏一路行至5G,并开启了6G研究的帷幕。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以及ICT技术的融合已使移动通信产业面对的市场格局和产业生态发生巨大变化,而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也面临着基础理论进步停滞的窘境,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最为核心的空中接口技术领域,4G、5G技术的频谱效率已经非常接近香农信息论确定的理论极限,虽然通过采用更高的频段、更大的带宽、更多的射频通道和天线单元等手段还可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但也可能会付出相当大的工程代价,且应用场景存在较大局限。而其它潜在关键技术,多数仍处于学术研究阶段,尚未形成足够的产业共识。

另一方面,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带动流量消费增长、不断对网络容量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极大地抢占了消费者通信信息消费的份额、压缩了传统通信行业的市场空间,制约了通信行业的内生性增长能力。根据StrategyAnalytics预测,未来5年全球移动运营商在消费者市场的业务收入不但不会增长,还可能出现年均0.1%的下降。目前领先运营商纷纷寄望于垂直行业市场,期望扩展业务领域实现可持续增长。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垂直行业市场并不是所谓“蓝海”,电信运营商不但需要与传统行业的系统集成商竞争,也将遭遇以公有云厂商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的强力竞争。当前,互联网巨头不但在资本市值方面对领先电信运营商形成碾压之势,在业务收入、静利润等方面均开始超越领先电信运营商,并保持着更高的增长速度。

未来十年内,这种趋势如果不发生显著变化,则必然会影响到电信运营商对新技术的长期投入能力以及对产业链的影响力。

三大投资机遇

6G要解决的是无处不在的智能互联,因此当前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将面临重构。

从5G到6G,技术的跃进式演进,将带动各种前沿科技逐步产业化落地,催生出巨大的投资机遇。

1.卫星互联网 技术“新基建”

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中就指出,要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卫星互联网的布局将加速推进。

上世纪80年代起,人类便开始探索通过发射卫星进行全球通信,铱星和摩托罗拉合作的“铱星计划”、劳拉和高通发起的“全球通”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最终都基本以失败告终。

2014年开始,马斯克的SpaceX、 印度电信大亨苏尼尔·米塔尔主导的OneWeb,都开始向太空进发。“星链计划”中,Space X就计划发射4.2万颗卫星,实现全球网络覆盖。

1月16日,马斯克发推称:1469颗“星链”卫星处在运行状态,激光链接即将激活。

星链目前的试用速度已经超过200Mbps,速度超过了美国95%的宽带,是5G的2倍。

但这还远远不及6G的水平。6G的网络延迟是微秒级别,而星链目前的延迟在20毫秒到40毫秒之间。

卫星是一种容量低的互联网接入方式,想要实现全球覆盖,需要发射更多的卫星,才能够保持高网速。这也马斯克计划发射4.2万颗卫星的原因。

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的比拼已经从地面上升到太空。我国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布局,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分别拿出了“鸿雁星座”和“虹云工程”计划,并发射了试验卫星。

根据计划,“鸿雁星座”要发射超过300颗低轨卫星,“虹云工程”发射156颗,再加上其他企业,“十四五”期间的发射数量就高达2198颗。

美国卫星产业协会统计,2015-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增长年均保持在3%左右,2018 达到2774亿美元。赛迪智库预计,未来到2030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将提速到千亿级别。

由于卫星互联网仍处在起步阶段,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等上游产业将率先受益。

在卫星产业链中,卫星发射、卫星制造、地面设备及运营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2.24%、7.03%、45.13%和45.6%,运维服务是最具价值的产业分支。不过,由于整个市场蛋糕的快速扩容,各个板块的龙头企业都有机会。

2021年四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星网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国家队”正式出征,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入加速阶段。

和而泰(002402.SZ)旗下的铖昌科技主营T/R微波毫米波射频芯片,是国内唯一能够承担国家级大型发射任务的民营企业,其产品已经用于北斗二代导航、卫星通信等重大项目。

T/R芯片主要用于雷达,特别是相控阵雷达,美国已将现役F-15C、F-15E、F-18E战机全面升级为有源相控阵雷达,F22和F35则必须搭载;萨德反导系统中单个相控阵系统就有多达上万个T/R组件。作为核心部件,T/R芯片预估占雷达成本的40%-50%,足见其重要地位。

而卫星T/R 组件的性能要求更高,铖昌科技的收入中超9成来自星载业务。

国金证券测算,到2025年T/R芯片市场规模将提升至823亿元,其中低轨卫星为150亿元。

由于行业壁垒极高,除铖昌科技外,国内掌握相控阵T/R芯片的企业还有中国电科13所和55所,其每年出货量在10-15亿颗,而铖昌科技仅能达到几十万颗,市占率较低。

2018-2020年,铖昌科技实现营收9984.78万元、1.33亿元和1.75亿元,扣非净利润0.49亿元、0.64亿元和0.81亿元,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的爆发,作为我国极少数的“种子选手”,亦是资本市场的“稀缺标的”,铖昌科技大有可为。

航天投入和产出的比值是1:10,卫星互联网对下游应用市场规模的拉动可达上万亿元。因此,卫星应用及运营服务空间广阔。

基于北斗产业的加速落地,北斗星通(002151.SZ)逐渐走出了过去的阴霾。其业务涉及北斗产业的上中下游,高精度卫星定位芯片在测绘、无人机和农机领域的应用,卫星导航业务2021年上半年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24.11%;汽车智能网联实现收入6.66亿元,同比增长55%。下一代核心芯片的量产,北斗三号系统的全面建成,业绩有望继续放量。

其次,航天科技旗下,主营卫星制造和应用的中国卫星(600118.SH);卫星空间段运营的中国卫通(601698.SH)等,都将在卫星互联网大战略中受益。

2.太赫兹通信,下一代通信技术

太赫兹通信是电子学向光子学的过渡,它有效解决了频段资源日益稀缺的窘境。被认为是6G时代的核心通信技术。

2020年6月,一颗名为“电子科技大学号”的卫星在太原成功发射,它将在太空进行太赫兹通信技术实验,被称为“全球首颗6G实验卫星”。

近期,我国创造出全球太赫兹无线通信最高实时传输纪录,显示出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除了移动通信外,太赫兹还广泛应用于大型安检仪器、精密医疗仪器以及军工雷达等领域。

中国联通已成立太赫兹联合创新中心;天银机电(300342.SZ)子公司华清瑞达曾承接了解放军某部的太赫兹通信技术实验项目,并已成功交付。是上市公司中极少的已经产生业绩的企业。

3.超维度天线,无边界链接

从5G到6G,超大规模天线技术持续升级,超大规模的智能天线将可以应用于高铁、飞机等高速场景、城市宏覆盖、精准定位等领域,实现全域覆盖下的无边界链接。

其中,智能超表面(RIS)和电磁波角动能是两大研究方向。智能超表面可以使天线更智能,通过重构传播环境,实现低成本地功耗的大规模使用;电磁波角动能则可以实现不消耗额外频谱和时间的情况下,提升频谱效率。

当前,工信部IMT-2030(6G)推进组已经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兴通讯、华为、紫光展锐等进行相关的技术研发。中兴通讯则携手中国联通,完成了业界首个智能超表面反射面板在5G中频的技术测试。

不过,超大规模天线技术研发还处于理论认证和实验阶段,产业落地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还远未给相关企业贡献业绩。

相比较来看,6G产业中的卫星互联网是产业落地的前提和基石,目前已经进入加速推进阶段,相比太赫兹和超维度天线,更值得重点关注。

每当新一代移动通信启动商用时,下一代移动通信的研究就已开始启动,站在当下的时间点,撬动超10万亿规模的6G时代,正加速到来。

作为下一代信息产业的制高点,这又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

文章来源:市值观察SZGC,通信世界,小沐新媒体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微观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