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集中发力剑指中国,锂电产业开启脱华模式,解密锂电池盛世背后的隐忧

电力大力士 2022-06-27

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

3821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美国主张重建半导体产业链与中国分庭抗礼后,锂离子电池产业俨然成为“第二半导体”产业,美、日、韩群雄逐鹿,争相打造自主锂电产业链。

5月2日,美国能源部在官网宣布,将从两党基础设施法案中获得31.6亿美元,用于美国本土电动汽车电池制造业的发展。此前在4月,拜登授权使用《国防生产法案》确保推进清洁能源转型所需的关键材料,支持锂、镍、钴、石墨、锰等用于生产大容量电池所需材料的开采和加工。

近日,韩国政府提出"K电池"发展战略,计划到2030年在动力锂电池领域投资40.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290亿元),以确保韩国在全球电池行业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应对来自我国和日本的竞争。这意味着,继今年五月抛出半导体制造自主大计——"K半导体"战略后,韩国将动力锂电池也放在了同等高度,从国家层面规划动力锂电池产业发展。

中美欧大力发展新能源,全球抢矿成为常态。锂矿“供给在外,需求在内”的行业格局十分清晰,新能源车增速不断上调、锂资源开发周期漫长,目前锂矿供应紧张情况仍难以缓解。民生证券研报指出,唯有加速国内锂资源开发、保障国内自有锂资源供给才能保证国内新能源产业链的安全发展。否则产业链利润将快速转移至上游、转移至国外,中国本土锂资源的战略性凸显。

一、三国集中发力剑指中国,锂电产业开启脱华发展模式

纵观美、日、韩三国,美国是锂电池技术的发源地,虽然由于前期发展需求将制造业进行了海外转移,但凭借着丰厚的技术积累,依然在锂电产业中占据无法忽视的重要地位;日本依托优越的材料技术也独具优势,同时由此次BASC的组建也可以看到,日本的锂电全产业链布局也十分到位;韩国虽然技术优势不及美、日,但在LG、SKI、三星等明星企业的加持下,韩国在国际锂电产业中话语权无法忽视。此外,美国、日本都分别对固态电池或其他类型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深有研究。因此,美日韩三国的行动,毫无疑问都在将矛头直指占据全球锂电市场80%份额的中国,集中力量摆脱对华依赖,实现锂电产业自主可控。

在全球碳中和主张下,各国都将清洁能源提高到战略地位高度,由此带来的电动汽车市场蓝海巨大。美国调查机构Million Insights数据显示,到2027年全球电动汽车需求价值预计将达12,121亿美元,2020年~2027年年复合增长率41.5%,由此带来的锂、镍、钴等电池材料关键矿产的激增也可以想象。国际能源署统计,到2040年,电池行业的矿产需求增长约30倍。然而,由目前已知矿山的生产能力可知,供应能力与需求激增存在迫在眉睫的错位现象,以镍、钴为例,已开采及在建项目开采量均无法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

综上所述,美、日、韩集中发力锂电产业,建造自己的产业链,可以预见其与中国锂电产业的竞争正悄悄展开,鉴于中国乃至全球锂电产业的前端依赖特点,针对上游矿产品的争夺恐将无法避免。此外,凭借美、日的技术优势,针对未来电池技术的布局与发展则是另外一大战场。因此,本文将从锂、钴、镍三大锂电池关键矿产资源入手,分析关键矿产供应风险以及下一代技术发展对我国的影响。

二、锂电池盛世之下的隐忧

2020年9月7日,一则“宁德时代即将放弃811电池,将内部研发重心转向523体系”的传闻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其大跌8.74%。面对动荡的股价,宁德时代官方紧急辟谣:“短期内811仍将作为宁德时代的主攻战略,宁德时代并没有放弃811电芯,多条线路并行一直是公司发展电芯业务的核心思想。”辟谣后,宁德时代股价有所回升,但其市值较上一个交易日缩水了超400亿元。

811电池全称是NCM811三元锂电池,作为也是国际市场上量产规模最大的高镍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竞相追求高续航里程的情况下,高能量密度的811电池成为最闪耀的存在。通常,400公里续航以下的车型用磷酸铁锂电池最合适;500公里到700公里续航的车型用523或523高压三元锂电池最合适,而700公里续航以上的,现阶段只有811电池一种产品更合适。而700公里是燃油车最底线的一个续航里程,突破700公里续航里程也是打败燃油车的一个必经之路。

中国锂电池是两条技术路线并举,但磷酸铁锂电池占据多数。问题是,在市场规模第一的大背景下,很多人盲目地认为,在锂电池领域中国企业在技术上也占据了优势。但通过宁德时代放弃三元锂电池的谣言,逐利的资本瞬间让人明白,即便技术路线选择上,我们并不占优势。

还有一个更为典型的案例。特斯拉国产后其价格一降再降,不断挤压国内电动汽车厂商的空间。但特斯拉电池着火、电池续航里程缩水等问题不断曝出——不好意思,国产Model3基本都采用国产磷酸铁锂电池。此前,特斯拉使用的日本松下和韩国LG化学的电池。

很显然,被捧成神的部分中国锂电池厂商与国外的差距一目了然。当然,这里肯定会有部分看官不同意,但不管愿不愿意,现实就是现实。

不否认,目前,国内厂商在负极材料、电解质等研究上,都国外发达国家非常接近,但在锂电池隔膜、能量密度等核心技术环节,差距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味地沉醉在规模第一数字下,最后倒霉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前些日子看有报道说,国内电池厂商现在又牛了,走向了海外市场,到海外建厂、研发等。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国内的家电企业。作为国内竞争最为充分的一个行业,家电企业经历拿到电池行业来说,非常具有可比性。

表面都牛气冲天——海外销售、海外建厂、收购日本家电等。但细品下来,首先是国内家电企业产品在海外市场附加值较低。以中国彩电某龙头品牌为例,在国内市场占据第一大份额,但该品牌却是以三星、LG相同尺寸产品一半价格的竞争者身份出现,“并没有作为一个中国品牌去竞争,根本无法与三星、LG平起平坐”。

其次是核心技术还是没拿在手里。比如,传感器却是家电智能化路上的一块“短板”。中国传感器市场上,中低档产品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但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最后品牌认知度。事实上,在大多数领域,国产品牌在国外市场的美誉度并不高,与同级别国外品牌产品在海外市场竞争,我们大多依靠“性价比”来取胜。

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电池企业的保护期已过。去年6月,中国动力电池“白名单”废除,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正式向外资开放。国内以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具有代表性的电池企业,正式直面外资电池企业入华挑战。2019年底,工信部公布《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19年第11批)》,搭载外资电池的新能源汽车首次在中国获得补贴。

请注意,外资电池生产企业已经逐步参与到了中国市场的竞争。2019年1-9月,LG化学、松下电池等外资企业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仅为0.35%,而2020年1-9月,LG化学、松下电池等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高达15%。

“狼”进门了。如果国内厂商还沉浸于市场规模的数据,那么作为新兴产业可能又要步入传动汽车的老路了。

三、建 议

(一)拓宽合作渠道,保障产业生产有序进行

就政府层面而言,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与资源国家建立互信互利的良好基础,在伙伴国本土进一步探索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助力中国企业拓宽和增加资源获得途径和机会,扩张中国海外矿石资源版图。

例如,积极促成中国与资源国的地质调查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共同参与国际矿产资源评估与地质调查等项目,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专业指导;倡导两国企业联手开展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如伴生的钾、硼和盐类),加深合作关系;深入开展盐湖、盆地等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水文结构的调研分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布局开采条件良好的矿区做好前期准备;推动矿物开采与环境保护结合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赢得产矿国家的认可和信赖。

另外,可充分发挥企业能动性,以投资合作为抓手,提升关键矿产供应链弹性。例如中资企业在阿根廷可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介入。但对锂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产业链大力支持,中国企业可根据自身优势,在智利锂矿资源全产业链中适时寻找商机,通过并购等方式增加参与度。

(二)着眼海运战略长期规划,巩固海上贸易安全

海洋贸易规则主要由美、英主导,两国对国际航运的控制根深蒂固,在当前中美对抗日趋白热化的阶段,短期内中国很难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也很难借助海外布局争取主导权。

对此,我国需有针对性地做好长期规划,若中美之间有所缓和,有望探讨双边合作的氛围下,可在适当的时机有序推进。其一,我国可在海外布局港口建设,加强对海运航线港口及码头的控制力和管理能力,完善我国在全球航道战略支点的建设。其二,加大对我国国际海运公司的培育,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深度参与全球物流体系建设。其三,正视我国与海运强国的差距以及在海运贸易规则领域的弱势地位,通过助力航运业健康有序发展,培养匹配我国贸易体量的海运能力,在有效增强国际航运话语权的前提下,逐步摸索和参与到规则建立的体系中去。

(三)立足现有技术,延伸发展前沿电池技术

应对技术迭代所带来风险的最好方式则是紧跟技术发展步伐,既要进一步巩固现有电池技术优势,又要强化新型技术的研究。

就现有锂电池体系而言,需加快材料领域技术创新,发展高镍低钴材料技术,提升锂电池性能、寿命及安全性。同时也应加快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完善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前瞻性布局。针对固态电池当前面临的技术瓶颈建立研发专项,着力攻关固-固界面的接触稳定性、空间电荷层、颗粒间体积效应、金属锂枝晶生长等限制全固态电池发展的核心问题。

此外,我国应密切关注其他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度,充分把握市场脉搏,及时调整关键矿产资源的供需结构以及战略资源储备。

(四)从技术到产业,加强产业互动迎接回收风口

首先,以经济性、前沿性为标准,逐步提高我国的锂电池金属回收技术,通过优化流程等方式降低回收成本,以应对国际市场的金属价格浮动,以有效保障我国电池金属回收产业的有序发展。同时,针对锂这一活泼金属的回收,逐步提高提炼技术确保高纯度金属供应,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电池回收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产业标准化建设也应该及时跟进。其一,通过全民知识普及提高民众资源回收利用意识,提高废旧电池回收率。其二,通过政府主导,电池企业联盟、新能源汽车企业联盟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动等方式,带动电池生产利用的标准化实施,帮助实现锂电池梯次利用,同时,建立电池回收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各参与者的责任制管理,促进电池回收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保障我国电池原材料的供应安全。

来源:前沿材料,每日资本论,科创板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电力大力士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