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病毒和癌细胞,谁强谁更强?

陈述根本 2021-07-15

肿瘤癌症癌细胞

1072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文/陈根

在人类发现癌细胞之后的100多年里,癌症一直是医学界久攻不下的难题,尤其是在癌症中后期,癌细胞的转移和扩散更是加速患者死亡的“催命符”。能够与癌细胞同“媲美”,大概也就是病毒感染了。

病毒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目前发现的对于哺乳动物致命的病毒就有32万种,它对人体的害处毋庸置疑。著名的“天花病毒”、“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由于大多表现出致命性,因此也往往令人谈病毒色变。

然而,就是这两种臭名昭著的健康的“拦路虎”相遇,却创造了令人意外的可能。1904年,美国医生GeorgeDock就报道了一例他亲手治疗的白血病病例,这位42岁的女性白血病患者在感染流感后,病情一度达到了完全缓解。要知道,通常情况下,感染对白血病患者可是致命的。

该报道引起了人们对于用病毒治疗癌症的兴趣,不断有类似的病例被报道,相关研究也如火如荼的开展。20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成熟,新一代溶瘤病毒出现,推动了用病毒克制癌症的发展。

溶瘤病毒,顾名思义,就是能特异性感染肿瘤细胞并诱导死亡(实现“溶”)的一类病毒。此后,多种被基因改造的病毒被应用于肿瘤治疗的临床试验,然而,一直以来的结果却差强人意。至今,仅有一种溶瘤病毒——遗传改造的疱疹病毒T-VEC (Imlygic)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黑色素瘤治疗。

究其原因,溶瘤病毒疗法独立使用时并不能使肿瘤完全消退,主要是由于每个癌症患者对溶瘤病毒的敏感性和反应程度不同。因此,为了能让癌症患者在该疗法中受益,有效的识别出易受病毒感染宿主的遗传特征成为目前研究的重中之重。

近日,德国癌症研究中心与溶瘤病毒免疫治疗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联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其最新成果,该研究找到了病毒进入癌细胞的大门“层粘连蛋白”,并阐明了H-1细小病毒(H-1PV)是如何附着并偷袭癌细胞使肿瘤裂解和死亡的。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溶瘤病毒,找到有助于识别H-1PV易感性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团队分析了位于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基因,以表征它们在与病毒对接过程的作用。进一步的实验中,一种在介导细胞附着和渗透中起关键作用的调节剂“层粘连蛋白γ1” ( LAMC1 )被锁定。

研究发现,当LAMC1在神经胶质瘤、宫颈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等环境下失活时,病毒对癌细胞的攻击性会减弱。并且,层粘连蛋白会在不同的肿瘤微环境中差异表达,例如与健康组织相比,它会在胰腺癌和胶质母细胞瘤 (GBM)中过度表达。

此外,在脑肿瘤中,它的表达量会随肿瘤级别的增加而增加,晚期 GBM患者肿瘤中的层粘连蛋白水平要更高一些。不仅如此,110 份原发性和复发性GBM 的活检分析报告显示,与原发性肿瘤相比,复发性GBM中层粘连蛋白的水平明显更高。

也就是说,层粘连蛋白表达量高的癌症患者更有可能对溶瘤病毒疗法产生反应。这或将为未来的溶瘤病毒治疗提供生物学标志,但总的来说,借助溶瘤病毒实现肿瘤消退依然是当前癌症治疗领域一个重要方向。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的完善,溶瘤病毒治癌症在未来也将会有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陈述根本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