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超过200层固态存储芯片问世,闪存芯片这件事,层数说了算吗?

电子芯技术 2022-07-28

美光三星闪存

3167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存储芯片大厂美光(Micron)近日宣布,其 232 层 NAND 闪存芯片已实现量产。这也是全球首款突破 200 层大关的固态存储芯片。

一些竞争对手目前正在提供 176 层技术,有些厂商表示他们正在紧随此步伐,或者已经有了超过 200 层的工程样品。

与竞争对手的芯片相比,全新美光技术将每单位面积存储的比特密度增加了一倍,每平方毫米封装 14.6 Gbit。这一密度相比自家的 176L NAND 提升了约 43%,比竞争对手的 TLC 产品高 35% 到 100%。

更高的密度使美光最终能够生产出自己的第一款 1Tbit TLC 裸片,从产品化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美光现在还可以通过堆叠 16 个 232L 裸片来生产 2TB 芯片封装。这对于 SSD 容量来说是个好消息,高端 SSD 容量通常受到可放置封装数量的限制。

与此同时,美光也在研究其芯片封装的尺寸,因此虽然更大的容量意味着芯片尺寸逐代增加(根据美光的密度数据,估计约为 70.1mm^2),该公司仍然将新一代芯片封装缩小了 28%。因此,单芯片封装从 12mm x 18mm (216mm^2) 缩小到了 11.5mm x 13.5mm (~155mm^2)。对于美光的下游客户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美光表示,1 TB 芯片可被放置在 2 TB 的封装中,每个封装的边长都不超过一厘米,可以存储时长大约两周的 4K 视频(340 小时)。

以美光、西部数据、铠侠为代表的厂商纷纷在200+层3D NAND闪存领域发力,各厂商的竞争进入产能和层数等的多重较量,这是否会动摇三星的领先地位?

1、NAND闪存层数厮杀迈入200层

近日,美光发布了全新3D NAND闪存芯片,堆叠层数高达232层,计划2022年底投入量产。而今年年初,有消息称三星将于2022年底或2023年上半年推出200层以上NAND闪存,并于2023年上半年开始量产。这意味着,若量产按计划进行,美光将赶超三星,成为首个具备200层以上NAND 闪存量产经验的企业。

自1987年以来,NAND闪存经历了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结构的演进,堆叠层数逐渐取代工艺制程成为闪存技术最直观的评判标准。2013年8月,三星推出了全球首款3D NAND闪存,堆叠层数仅为24层,却突破了平面技术的瓶颈,同时也将3D NAND闪存从技术概念推向了商业市场。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下游市场对NAND闪存芯片容量、性能和功耗的要求日趋提升,持续拉动3D NAND闪存技术的升级和迭代。从技术演进的角度来看,3D NAND闪存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用了9年时间,其堆叠层数便从最初24层增长至232层。随着3D NAND闪存层数厮杀迈入200层,预计NAND闪存头部厂商将会进一步加速技术开发升级,扩大市场布局。

2、3D NAND闪存技术路线

长期以来,NAND闪存市场呈现寡头竞争局面。自2002年以来,三星已连续20年位居全球市场首位。据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三星市占率高达33.1%。在NAND闪存技术赛道,三星一直都是领跑者。自2013年第一代V-NAND闪存问世以来,三星3D NAND闪存技术已经将堆叠层数提升至128层。

进入128层,三星的技术演进速度逐渐放缓,甚至被SK海力士和美光赶超。早前,三星原计划于2021年底量产176层NAND闪存,但考虑到市场情况,量产计划推迟到2022年第一季度。同样176层NAND闪存,美光则抢先一步实现了量产出货。美光于2020年底宣布176层NAND 闪存量产计划,并于2022年初实现了全球首款176层QLC NAND固态硬盘批量出货。

如今,美光再次宣布232层NAND 闪存量产计划,不仅在堆叠层数高于三星224层,在量产时间计划上也早于三星。面对竞争对手的紧追不舍,预计三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快200层以上NAND 闪存量产步伐,以夺回技术领先优势。

在技术演进速度方面,美光与SK海力士相对入局较晚,但技术升级速度却更胜一筹。早在2019年,SK海力士便公布了其3D NAND技术发展路线图。近年来,SK海力士的闪存产品也都按照计划有序推进,已于2020年推出了176层NAND闪存。根据技术路线,SK海力士3D NAND闪存堆叠层数将于2025年达到500层,于2030年达到800层以上。路线图并未公布200层以上的NAND闪存规划,但随着美光与三星杀入200层,预计SK海力士也将加快步伐,追赶市场趋势。

在公开路线图中,西部数据与铠侠建立了合作关系,计划将于今年开始量产第6代BiCS,在TLC和QLC配置中堆叠层数可达162层。该公司还声称通过使用新材料缩小存储单元尺寸,从而实现了与市场竞争者176层NAND闪存相比更小的芯片尺寸。此外,西部数据还计划将于2024年推出超过200层的BiCS+内存,并积极寻求提高密度和容量的新技术,以期未来十年内构建500层以上NAND闪存。

在国内市场,长江存储虽然入局较晚,但也在3D NAND闪存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2017年,长江存储推出了中国首款3D NAND闪存;2019年,该公司又推出了自主创新的Xtacking 1.0架构,并成功实现了64层 TCL 3D NAND闪存量产。长江存储于2020年成功研发128层3D NAND闪存,目前基于该技术的固态硬盘已经投入市场。

纵观当前NAND闪存市场,由于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疲软,从而导致市场萎靡不振。在TrendForce集邦咨询等多家机构的预测中,今年NAND闪存采购动能将进一步收敛,并进入跌价周期。然而,反复侵袭的疫情、原材料污染等黑天鹅事件叠加之下,NAND闪存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三星、SK海力士等厂商均传出提价讯号。

从NAND市场整体趋势来看,NAND闪存市场景气度将于下半年逐步回归正常,并推升NAND市场持续反弹。据Yole数据显示,2021年NAND闪存市场规模达670亿美元,并将于2022年以24%的速度增长至830亿美元。长期来看,预计到2027年,NAND闪存市场将达到9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

3、层数不是唯一评判标准

3DNAND闪存领域的技术进步速度极快,使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闪存企业的产品利润率水平又与其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各大厂商在新产品的研发上竞争不断加剧。2013年8月,三星推出了全球首款3DNAND闪存,当时的层数仅为24层,而经过9年的技术突破,目前可以量产的3D NAND最高层数已经达到了176层,但能够真正做到的企业只有三星和美光。

今年2月初,三星发出公告称,将在2022年底或2023年上半年推出200层以上的3D NAND芯片,并在2023年上半年开始量产。预计三星第一款200层以上3D NAND芯片的层数将达到224层。

就在大家以为三星将继续引领技术潮流,将3D NAND闪存带入200+层新时代的时候,美光却抢先一步在其投资日活动上公开表示,将于2022年底开始量产全球首款232层3DNAND芯片,搭载该芯片的SSD将在2023年发布。美光此举可以说是后发制人,而且这也不是美光第一次这么做了。早在2022年1月,美光就早于三星率先发布了业内首款176层3D NAND芯片。半导体行业专家池宪念向《中国电子报》记者指出:“美光此次技术突破,一方面可降低其生产成本,并使美光拥有最先进闪存芯片的定价权,从而为其增加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美光借此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技术门槛,拉开与其它厂商的差距,使其在存储芯片市场的竞争力和3D NAND 闪存市场份额得到进一步增加。”

除了美光之外,日本存储领军企业铠侠与西部数据共同表示,将于2022年底量产162层3D NAND,2024年之前推出200层以上的3D NAND芯片;而我国存储芯片头部企业长江存储同样有消息称,长江存储已经开始向一些客户交付了其独立研发的192层3D NAND闪存的样品,预计将于2022年底前正式推出相应产品。本报记者联系了长江存储相关人员,但对方表示对该消息不予置评。

可以看出,各大企业都在积极研发200+层NAND闪存,美光、铠侠、西数、长存在层数上都已具有了与三星掰手腕的实力,三星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已经开始发生动摇。从目前的研发进度来看,三星和美光在多层数堆叠存储器方面的技术基础较为领先,三星或会为了追求技术的领先性,以及提前抢占市场份额,调整时间,争取更早在市场上推出200+层闪存产品。

闪存的层数越多,单位空间存储密度就越大,总存储容量越容易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层数并不是决定闪存性能的唯一指标。创道投资咨询总经理步日欣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DNAND闪存堆叠技术在原理上基本类似,即通过堆叠的方式,实现在更小的空间和面积完成各大的存储容量。但是各个厂家都有各自的技术架构和演进路线图,并不完全一致,各家都有各家的技术工艺特色。在低层级的时候,3D堆叠确实能够显著提升闪存的性能,但是随着层数的增加,性能提升也会遭遇瓶颈,需要在技术、成本和性能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层数的领先并不能代表美光在闪存技术上已经超过了三星。因为,对闪存产品的评价除了堆叠层数以外,还需要对接口速度、可靠性、随机读取性能、低能耗、增加每单元位数等方面的指标进行对比。此外还需要评价在生产过程中能否实现低成本、低损耗。在堆叠层数落后的情况下,三星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实际性能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来源:中国电子报,王树一,机器之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电子芯技术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