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总是差口气,续航成致命硬伤,国产的未来在哪里?

达人爱硬件 2022-08-22

腕表双擎手表手机

4837 字丨阅读本文需 11 分钟

每当我们谈到智能手表的痛点时,续航能力基本都会成为众矢之的。根据英国卫报的调查统计,因为续航能力不足,大概三分之一的智能手表用户在购买这类设备后6个月选择将其弃用;与此同时,超过40%的国内用户对现有可穿戴设备的续航不满意,可见续航的影响远超其它因素。

1、非做不可的续航

在苹果手表连续七代都是“一天一充”的背景板下,对于国产厂商来说,续航是第一个差异化的命门。为了续航,国产手表搞出来过很多花样。最典型的是“省电模式”,它在各个品牌中有着不同的名字,但大抵都是关闭主系统,仅保留通知、时间、运动追踪、睡眠监测等关键功能,把手表降级成运动手环。但我们既然选择一块全功能的手表,这种取巧的软件创新,更像是给用户的备用方案,它不可能成为智能手表的核心体验。如果想实现全功能的长续航,就要难得多了。电池不可以无限放大,手表的续航创新就进入了底层硬件的深水区:

低功耗的芯片,需要由最先进的制程打造

可以实现常亮显示的低功耗的屏幕

让常驻后台的功能更加省电

因此,行业最值得关注的动向,首先是核心的升级。但智能手表的芯片换代速度要比手机慢得多,在今年7月之前,安卓世界的手表核心还是2020年高通发布的W4100,一颗12nm的芯片。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高通发布的W5可穿戴平台迈出了一大步,从12nm直奔4nm、功耗立减40%,这颗芯片,在本月初正式由OPPO Watch 3系列首发搭载。在正式发布之前,高通与OPPO已经联手调试这颗芯片接近一年时间,效果立竿见影——

5天。OPPO Watch 3 Pro全智能模式的续航时间,这是中国智能手表领域第一梯队水平,但更节能的OPPO Watch 3 Pro保持着巨大的体积与重量优势:同样5天续航,别人67克、790mAh电池,OPPO Watch 3 Pro只要37克、550mAh即可达成相同的目标。

3.5天。OPPO Watch 3 Pro是行业首个在屏幕常亮下实现3.5天续航的智能手表,这要归功于屏幕的创新——OPPO Watch 3 Pro正是国内首款引入LTPO屏幕的智能手表,最低1Hz刷新率,最高1000nit亮度,可实现全屏常亮,在合理的续航损失下,LTPO可以给用户绝佳体验。

靠着首发芯片与高规格屏幕就能高枕无忧了吗?当然不。在消费电子领域,供应商的技术突飞猛进是整个行业的幸事,但不是一个终端品牌的竞争优势,真正的差异在自研的底层技术。“如果没有底层核心技术,就不可能有未来,没有底层核心技术的旗舰产品更是空中楼阁。”在2021年发布马里亚纳芯片时,OPPO创始人、CEO陈明永,第一次公开明确提到了底层技术对OPPO的重要意义。

对于智能手表来说,这个底层技术是什么?智能手表作为一款24小时工作的设备,如何尽可能降低“待机”状态的功耗,就是提升续航的关键点,也正是OPPO Watch 3系列最关键的创新:双擎混动技术。

事实上,大小核异构架构,在过去的几年里诞生了诸多名作。在电脑上,是英特尔的12代酷睿,和苹果M1芯片。在手表上,Apple Watch 3首次搭载了协处理器W2,这是一枚高性能的无线通信芯片。

2、智能手表行业是否能摆脱智能续航二选一的现状呢?

答案是肯定的。作为行业一线品牌,绿厂不仅开辟了解决智能手表续航问题的新思路,旗下的OPPO Watch 2系列产品更是改善了智能手表用户的长久以来的续航焦虑,改变了智能手表行业内平均两天一充的续航水平。

1)打破常识的新技术

2月24日,OPPO举行了新品发布会,不仅发布了包括OPPO Find X5系列等多部重磅新品,还用一段视频呈现了UDDE双擎混动技术背后的原理。得益于这项备受好评的技术,即便这款产品已经发布了超过半年时间,但是市面上依然少有能在续航方面与之媲美的全智能手表。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OPPO这项所谓的UDDE双擎混动技术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简单来说,所谓「双擎」指的就是OPPO Watch 2搭载的高通骁龙4100 可穿戴设备平台(后文简称为「骁龙 Wear 4100」),以及与Ambiq联合研发的Apollo 4s两枚芯片,以及对应的Android和RTOS两套系统;而所谓「混动」指的是OPPO通过这项技术,让两枚芯片、两大系统进行协同工作,大核负责复杂任务,小核接力完成简单工作,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进行无缝切换与调用,以此做到比之前的全智能手表更长的续航表现。

考虑到此前智能和续航间“不可调和“的矛盾,OPPO的双擎混动似乎有些“too good to be true”。

事实上,早在第一代OPPO Watch中,OPPO便已经开始应用类似“大核+小核”的双芯片配置,即骁龙2500+Apollo 3的双核架构。不过,当时的OPPO Watch只有“双芯”,没有“混动”,双芯带来的只是两个不同的工作模式——骁龙2500用于支撑「全智能模式」,Apollo 3用于支撑「长续航模式」,用户需要手动切换模式才能实现智能和续航的相对均衡,手动切换不可避免需要等待时间,这也是OPPO在初次尝试做智能手表时的妥协之处。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让两枚芯片「混动」起来。

然而,要实现理想中的「双擎混动」效果,远比OPPO想象中的困难。因为芯片性能存在差异,所以每次OPPO Watch 2从高性能芯片切换至低功耗芯片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动画丢帧、系统卡顿的情况,就像手动挡车辆换挡不利落带来的顿挫感一样,和OPPO预想中的“前后性能保持一致”存在不小的差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OPPO最终决定从硬件、软件两方面下手。

对于芯片的选择,骁龙Wear 4100毫无疑问是穿戴领域的性能“天花板”,要实现在手表内的芯片「切换」,就要求小核芯片在保持低功耗的同时,性能上不能与骁龙Wear 4100存在过大的差距。在没有合适芯片的困境下,OPPO与Ambiq历经16个月联合调试,甚至为此不惜2次延期上市,Apollo 4s最终达到了「混动」的要求。

有了合适的芯片,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彻底解决,双擎切换带来的卡顿问题依然棘手。OPPO研发团队从用户使用场景入手,经过无数次模拟后,针对不同场景制定上百个优化任务,前后花了超过6个月的时间。

在逐帧逐场景优化后,OPPO Watch 2的双擎混动做到了视觉上的无缝无感知,在保障智能体验的同时,带来了4天的理想续航。

2)双擎混动,方能破局?

问题来了,即便我们知道了「UDDE双擎混动技术」的独创性,但它真的能提升用户的实际体验吗?为了得到答案,小雷特地做了一番采访,试图通过用户的真实反馈还原出这项技术带来的影响。

小雷的同事李天香(化名)是一位智能手表的爱好者,从Moto 360发布至今,用过的智能手表接近三四十款。按照他的说法,以前每买一款新的智能手表,自己总得抠抠索索设置半天,把AOD息屏显示等一系列比较耗电的功能关掉,生怕功能全开撑不过一天时间。

每天早晨他醒来后,第一件事是走到书桌边,将充了一整晚电的手表从智能手表充电底座上拔下,然后祈祷这家伙能够坚持到晚上八点。每天晚上他下班后还要把手表从手腕上取下再放在充电底座上面,这样才能感到安心,每次出差之前,更是需要思考再三。

对用户来说,UDDE双擎混动技术最大的价值在于「省心」。李天香表示,有了UDDE双擎混动技术,即便是在类似出差这种场景下,OPPO Watch 2也能坚持三四天,而且这四天是可以接打电话、收发微信的;经常亮屏、玩玩手表微信聊天解闷,也不会对续航造成多大影响,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有了超长续航,用户终于摆脱了一天一冲的窘境,再也不必感受电量不足带来的焦虑感。最重要的是,智能手表终于变成了一个能够随时佩戴的可穿戴设备了。

对行业来说,UDDE双擎混动技术的最大价值,是突破了智能手表行业“续航与智能无法兼得”的瓶颈,给业界带来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以往,整个智能手表行业的解题思路是非常简洁的,就像是一道单选题,在续航和智能两个选项中只能选择一个正确项。OPPO的做法就像是让单选题变成了多选题,现在整个行业终于明白,只要技术到位,兼顾产品续航和智能体验并非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提到UDDE双擎混动技术时,Ambiq董事长兼CEO Fumihide Esaka表示:智能手表能达到这样的续航,这是史无前例的。高通负责可穿戴全球市场的高级总监Pankaj Kedia更是直言这款产品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3)智能手表体温发电

2016年,Matrix Industries公司发布了一款智能手表PowerWatch,宣称该手表不需要充电器,仅靠人体体温供电来使智能手表运行。而所谓的“体温发电”,其实是利用人体体温与外界气温的温差来产生电动势作为能源,即“塞贝克效应”——由导体两端温差而引起物质电压差的热电现象。

我们人类的体温一般恒定在36°以上,而自然界的温度一般都低于36°。当我们戴上手表的时候,贴合皮肤的底盘与暴露在空气中的表盘之间就会存在温度差,正是这种温度差转换称电能来维持手表的运转以及充电。

PowerWatch里装有一个热电技术配合低功率电子器件,并配备了AMBI Q处理器,这个处理器完全不需要额外的能量,只要有体温就已经足够了。Matrex Industries声称这是世界上最低功率的一个处理器,其所需的电量也远远低于其他竞品。

戴上PowerWatch它能依靠体温运转并充电,产生的多余电量则会储存在内置的200毫安电池中;而当摘下手表,它就会主动进入休眠模式来省电,比如显示屏会自行关掉,但其储存的电量能保证正常计时。

3、智能手表,到底还差什么?

可以说,智能手表是一类“旦用难回”的设备。但在今天,智能手表的渗透率仍显著不足,出货量仅仅只有手机的1/15。

是智能手表产品就是“差一口气”吗?曾经的智能手表,可能的确在续航、性能与易用等方面存在问题,但伴随着近两年华为、苹果、OPPO、华米等品牌的努力,今天智能手表,已经在实用水平上解决了续航、易用、功能全面等曾经足以“致命”的品类缺陷。

我们认为,今天智能手表的市场仍待爆发的阻力,将不再是软硬件的能力问题,而是消费者需求与生态的问题。

先说消费者需求。智能手表的功能可能还不太能覆盖到每一个消费者,而作为下位替代产品的智能手环,其功能却在逐年增加。

这就好像是智能手机诞生之初,与功能越来越完善的功能机之间的竞争。尽管直到竞争的尽头,功能机续航一个月,智能机一天一充,续航问题并没有阻碍历史的进程。

追求渗透率增长的前提,仍然是智能手表的实用性。

再说生态。智能手表作为手机生态的一部分,仍然可能存在 “玻璃天花板”——手机本身的市场占有率。它有两种不同的影响,一是即使一款智能手表再有硬伤,比如苹果表的一天一充,它也是苹果手机用户几乎唯一的选项;二则是国产手表即使做得很出色,但在手机存量的限制下,也不太可能成为其它品牌手机用户的选择,跨品牌服务于其他手机难于登天。

一个现象是,市场上并不乏第三方知名手表厂商,既有大型科技公司亲自下场,比如谷歌,也有传统运动手表玩家,比如佳明颂拓。智能手表终归成了手机巨头的游戏,其中的关键之处还是在于以手表为首的IoT,是一门联动、场景、打磨、优化的产品艺术,对于第三方来说,想要深度打入一个IoT生态,属实不易。

在OPPO Watch 3 系列发布会上,OPPO助理总裁、IoT事业群总裁李开新介绍, “OPPO IoT业务在3年时间,销量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品类完成至少120%高增长;同时Heythings生态达到近3亿的装机量,超过四位数产品量级。”而随OPPO Watch 3系列一同发布的,就有一系列智能家居设备,从摄像头到全自动猫砂盆,选择众多,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现代设备。

因为品牌与生态壁垒的存在,我们不太能指望某一款手表能实现市场的“大一统”,但兼容适配的工作仍然必不可少。在OPPO Watch 3系列上,我们同样能看到OPPO所做的积极工作:为手表测试了超过100款手机+100部耳机的兼容性,针对iOS场景进行特别优化等等。根据OPPO公布的数据,今天,OPPO Watch上已经拥有超过80个App,是国内安卓手表阵营数量最多的。

归根结底,智能手表曾经总被消费者吐槽的“差点意思”,其实在2022年,已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解决。

4、国产智能手表的未来在哪里?

事实上,中国智能手表产业的起步并不晚。早在苹果Apple Watch发布之前,就已经有几家深圳的创业团队推出了各自的产品,它们尽管稚嫩、缺少生态的辅助,但也各自表达了团队对可穿戴设备的理解。中国最早一批智能手表的创业者,比如智器、Geek watch等早已退潮,换来华为、OPPO、小米等厂商,持续在这个领域深耕,推动底层技术的创新升级。

在十年的行业挣扎与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消费者越是犹豫与担心的产品点,反而成了中国厂商们最重要的技术攻关。曾经我们常年吐槽的不耐用、伪需求等智能手表产品的致命伤,在今天早已被行业巨头逐个攻破;曾经总觉得“差一口气”的产品,其实今天都不必再抱着刻板印象去看——4nm芯片,到LTPO屏幕,智能手表正在快速追平市面上最先进的技术,直到打破手表续航的“不可能三角”,这些都是行业里积极的信号。

华为、苹果、OPPO,拥有各具特色的手表产品和庞大的手机激活存量,成了手表领域的“HAO”三强。市场调研机构GFK认为,Apple、华为、OPPO为代表,引领着Watch OS、鸿蒙 OS以及安卓智能手表领域的发展路线,配置与功能的先驱性竞争成了可穿戴领域的关键竞争因素,苹果的ECG、华为的血氧测量、OPPO独创的双擎混动架构与率先采用曲面大屏,各自走在品类竞争前沿。

OPPO Watch 3系列,就是诞生于这个背景下,由手机大厂、供应链巨头联手奉上的行业“兴奋剂”: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手表硬件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大小核设计的完善与优化、更多场景功能,最终服务于更多用户、更多IoT产品,将成为新一代国产智能手表打开新市场的强劲动力。

伴随着国产智能手表产品补齐短板,它也终于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主力。根据GFK预测,今年智能手表(不含儿童通话手表)有望真正在出货量上超越运动手环。这个结果,离不开 “HAO”三强等企业差异化竞争的贡献。

持同样的观点还有Digitimes Research,他们认为 2022~2023 年全球智慧手表出货量成长率将维持疫情以来接近30%的高水平,并将在2023年突破1.5亿只。

自1806年人类第一块手表诞生起,手腕的位置就可以承载传达信息的功能。我们处理信息的东西,从大型机、PC到今天的手机,或许还有明天的XR,腕上设备因为它轻便、24小时佩戴等特性,仍然有持续作为个人信息终端的潜力——赛道还长的很,而续航、显示、架构优化,都是长久的命题,今天的研究都不会打水漂。

市场可期,也许是时候让更多人尝试下国产智能手表了。

来源:中关村在线,虎嗅,雷科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达人爱硬件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