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立体引擎

人民政协报 2015-07-24

中国制造经济企业家

1390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培育中国人的工匠精神,是一个庞大的国民教育工程,从幼儿的家庭教育至初高等教育体系,直到就业后的职业终身教育,都需要全面梳理和提升。

  古人云:“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框架内,企业家、技术工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需要群策群力,让社会不断释放出创业与创新的能量!

  

  中国制造首先是中国人的制造,直接拉动力是企业家。

  随着中国加入WTO保护期到期,“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制造融入全球提供了良好机遇。这需要企业家以高度的责任情怀,直面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建立全球产业链、加强生态保护、传承中华文化与共同创富的三大难题。

  首先,建立全球产业链需要企业家拥有“放眼天下、空怀学习、不断创新”的情怀,面向世界寻找合作伙伴,找准产品与市场战略破局的关键点。其次,绿色制造正成为国际通行证,企业家在为企业谋利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生态公益责任。再次,只有发挥中华儒商的优秀传统,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并且大胆创新,才能承担起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责任,才能把义和利、自利和奉献、竞争与合作统一起来,在激烈的商业博弈中胜出。

  

  在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一些面积小、人口少的国家和地区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制造业强国。一旦制造业发展遇到问题,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要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与服务的尽善尽美。其核心是企业生产不仅以获利为目的,而且树立一种专注、精益、极致的工作作风。哪怕只是生产一枚螺丝钉,也会做得绝对丝丝入扣、精妙亮丽。

  众多的德国和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领先全球,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已经形成了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目前,中国制造在数量上已经无可匹敌,但是论质量仍难免尴尬。

  培育中国人的工匠精神,是一个庞大的国民教育工程,从幼儿的家庭教育至初高等教育体系,直到就业后的职业终身教育,都需要全面梳理和提升。

  

  中央强调指出,我们的改革要“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里所说的藩篱就包括为了维护一些行政审批部门、资源统领部门、行业垄断企业、公共服务领域或地方政府的固化利益,而人为设置的行政与市场障碍。拆除这些藩篱,让市场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此外,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还需要各级政府逐步让企业家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决策的重要参与群体。关于产业发展,企业家往往比一些官员更有话语权,企业家可以在决策、监督、咨询机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协助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关发展策略,可以少走些弯路。

  

  当媒体聚焦在少数成功企业家的辉煌时,一些人可能忽略了这些企业家曾经像战场上的军人一样,用生命在奋斗。

  事实上,尊重中国企业家其实就是尊重中国制造。企业家是时代造就的财富精英,从创富的本质来看,企业提供生产与服务的过程,也是吸引与拉动就业的过程,民营企业已然吸纳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提升了全民的生活水平。

  企业家除了具有运营资本和管理天赋之外,还要经得起打磨,扛得起责任,肩负得起使命。一项新科技或新产品的开发,往往要几年、十几年,很多企业家前期挣来的钱几乎全部投入到新产品上,以科研经费、人员工资或材料费的形式支付给社会,而他们却要自己承担血本无归的风险。

  在企业家、技术人员、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25年,国民出国旅游不再买马桶盖、电饭煲等基础生活用品,到2045年,中国将诞生一大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中国高端品牌必将会占据国际消费市场的一极。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人民政协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