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制造业“版本升级”在行动

京江晚报 2015-08-24

制造业服务化经济

2833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中国制造2025》成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面对制造强国建设的历史性战略机遇,镇江如何统筹规划,精准对接,实现制造业的“版本升级”?

  

  与苏南其他城市相比,镇江制造业整体发展速度偏慢、规模偏小、效益偏低、模式偏旧。在市经信委副主任徐志刚看来,表现为五个弱:一是弱在工业发展不够充分。以2014年为例,镇江每平方公里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0.72家,只是苏州的40%、无锡的60%、常州的75%;每平方公里产生的工业应税销售也只有苏州、无锡四分之一,常州的二分之一。

  二是弱在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结构偏重、布局偏散、层次偏低,整体处在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的中低端。化工、建材、冶金、造纸、火力发电等传统产业短期内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占比接近7成,而新兴产业暂时还不能完全缓解传统产业下行带来的冲击。

  三是弱在创新驱动不够强劲。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近年来低位增长,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

  四是弱在对传统增长模式的依赖。我市制造业对能源、土地、原材料等自然禀赋依赖度高,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长期以来习惯于增强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形成了路径依赖,要素投入效率亟待提高。

  五是弱在项目支撑不够有力。一方面,制造业重大项目招引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比较匮乏,部分在建项目建设周期长,产能释放慢,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弱化。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存在“脱实入虚”危险,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下降,收缩工业投资,放弃主业转向房地产、资本市场等副业的态势明显。

  对于镇江制造业发展积弱不振的原因,徐志刚认为,“这既有历史原因,也存在现实原因,根子上是思想保守、观念滞后。”

  

  脉号准了只是医病的第一步,开出良方才是保证。那么,镇江制造业良方何在?

  “中国制造”《镇江行动纲要》归纳出“创、融、智、质、绿、链”6个字。其中,“创”是主题。“创”是指创新驱动。通过创新,从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科技、信息等新的要素资源驱动发展上来;通过创新,使各类要素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释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通过创新,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公开报道上可以看到,近年来,镇江船厂专注于特种工程船舶的研制,形成了多功能全回转工作船和多用途海洋工程船为代表的两大系列产品,在我国特种工程船舶领域创造了“33项中国第一”。其生产的多功能全回转工作船,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建造总量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近3年,该企业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25项。

  “融”是主线。“融”是指融合发展。其一,加快两业融合,强化先进制造业支撑和先导作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而实现“两业”互动并进、融合发展,构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其二,加快两化融合,既可有效弱化地区发展差距,减小规模体量对发展的影响,又能通过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业态、模式、产品创新,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我市大全集团通过深度推进两化融合,全面推进产品智能化、生产全过程自动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网络化,整合内部资源,提升核心综合竞争力。企业用于智能化产品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3%-5%,实现测量、控制、状态、功能、信息的全方位智能化。在自动化方面,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为重点,提高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此外,加快军民融合,借助于军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溢出,更深层次参与军工领域重大项目研制配套,巩固和扩大镇江军民结产业的国内影响力。加快“互联网+”跨界融合,积极发展云制造、众包、众创、众筹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推动互联网经济成为促进镇江发展的重要力量。

  “智”是主攻方向。“智”是指智能制造。通过普及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人、设备、产品和服务等制造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实时交互和信息集成,促进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推动生产方式的定制化、柔性化、绿色化、网络化,提升和再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镇江强凌电子早年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全厂曾有工人1.4万余名。近年来坚持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主导的技术改造,生产效能大增。从美国引进14台自动插件机,每台设备只要一人操作,每天可完成4万只灯的插件,相当于此前一条40人生产线的两天工作量。“机器换人”也推动着强凌电子的企业转型和产品升级。

  突破“质”这个关键。“质”是指质量品牌。全面推广精益制造,强化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破解制约产品质量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形成了一批以中国名牌为龙头,江苏名牌为主体,市级名牌为支撑的品牌体系,增强企业品质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恒顺集团充分自身技术优势,主导或参与有关醋产业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占领食醋行业技术制高点。

  明确“绿”这个路径。绿是绿色发展。坚持“生态领先、特色发展”之路,加快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建设,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实施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江苏鹤林水泥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抓住影响企业能效的关键,投资3560万元实施了节能技术改造,负荷下降6000千瓦,年节约电量420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7623吨,节约电费231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造“链”这级规模。链就是规模培育。从产业上讲,就是进一步放大镇江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势,加快培育一批技术领先、特色鲜明的千亿优势产业。从产业链上讲,以“补链、延链、强链”为目标,提高产业链闭合度,提升产业配合协作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从园区上讲,重点建设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实现资源集约利用。从企业上讲,梯次培育500亿、300亿、100亿大型企业,培育跨国企业集团,强化龙头带动作用。我市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机遇,按照“做特整机、做强材料、做大配套、做优服务、集聚发展”的总体思路,瞄准五年千亿的战略目标,尽快实现通用飞机整机制造能力,打造以通用航空为龙头,通用航空和无人机整机、关键部件、新材料、信息技术、航空服务为支撑的五大特色板块,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有了良方,还要抓对药、抓好药。

  据了解,今年5月份,我市启动了“中国制造”《镇江行动纲要》的编制工作,纲要结合镇江产业基础,指出了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高技术特种船舶与海洋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工程和农业机械等八大领域为我市未来的发展重点和突破方向。

  记者发现,在“中国制造”《镇江行动纲要》中,首先明确了目标,就是加快镇江制造业做大做强,做精做特,推进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打造镇江工业经济升级版;其次明确了加快镇江制造业变大变强的具体实施路径,是重点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高端发展、规模发展、智能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

  一位“纲要”编写人员表示,在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镇江制造业已步入“爬坡过坎、背水一战”的重要关口。因此,当前镇江制造业的发展,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突破瓶颈制约,抢抓发展机遇,放大后发优势,聚焦于镇江制造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落后领域,分类施策、精准发力。

  一位制造企业负责人认为,“镇江制造”应该在尊重企业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加强引导和推动,突出特色优势,差异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真正从全局角度出发,凝心聚力,实现镇江制造做大做强。同时,要强化要素保障,不断提高要素保障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需要。

  “总之,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徐志刚如是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京江晚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