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把创新驱动 落“实”到发展上

南方日报 2015-09-01

创新驱动经济惠州规划

2545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8月21日中午时分,惠州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暨创新驱动政策系列宣讲会第一场在仲恺惠南产业园区举行。宣讲结束后,市经信局产业技术科科长陈红旗刚走到电梯口,就被惠州三力实业公司的经理邱丽萍堵住追问一个技术改造的政策细节。借力创新政策支持,加快技改步伐,是参加宣讲会上百名企业代表的共同心愿。

  面对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面对传统产业升级与高新产业培育的压力,面对统筹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与环境保护的压力,惠州经济换挡不失速:2014年GDP以10%的增速突破3000亿元,较好地完成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第一阶段目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最近在惠州调研时强调,要围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把创新驱动落到发展上,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以更好的质量、更高的水平朝着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目标迈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惠州一直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点牢牢抓住。“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的表述开门见山,“过去,惠州紧紧依靠创新引领,积蓄了持续发展的势能。面对新形势,必须坚持走有惠州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以更好的质量、更高的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

  惠州“1+6+N”创新驱动发展“路线图”日前出炉,2020年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时间表”也已经开始计时。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发展的主引擎,逐渐转化为以创新驱动为内核的升级版。

  

  人与机器的不同组合,可以大体看出一个企业在技术发展中的层次和产业链中的地位。

  1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尺寸、造型各异的机器成为生产的主力。穿梭其中的600名工人是机器的控制者,也是生产的配合者。这是惠州德赛西威汽车电子的“非典型中国流水线”上的场景。公司董事长陈春霖告诉记者,同样规模的传统生产车间,工人数将是现在的5—7倍。

  在惠州,越来越多公司通过“机器换人”提高了生产效率。单个企业提效的累加,汇聚成充足“动能”:2014年惠州GDP达到3000亿元,增长10%;财政收入达到300亿元,增长20.2%,完成了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第一阶段目标。今年上半年GDP增长8.5%,财政收入增长12.3%,GDP增幅位居全省和珠三角第二位。

  这仅仅是非典型流水线呈现出的一面。不断涌现的“机器换人”现象,蕴涵着不低于现有产业提效“动能”的创新“势能”。

  这一态势,也被惠州的不少企业捕捉,政府也因势利导,加强了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如今,成效正在显现:2014年,惠州的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62%,比全省高13.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1.8%,比全省高16.1个百分点。

  更为重要的是,为长期增长提供动力的“势能”积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惠州全市R&D(研究与开发)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1.1%提高到2014年的2.3%,年均增幅超过30%,增幅居珠三角首位;专利申请量由2010年的2889件增长到去年的18359件,连续5年增幅居珠三角第一。

  

  石化和电子信息是支撑惠州跨越发展的两大支柱。但仅凭它们,难以完全撑起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重任。因此,破解单一产业结构,加大新技术、新企业、新产业的培育对惠州来说的尤为重要。惠州市长麦教猛表示,当前惠州已进入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强劲引擎,增强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惠州一方面深入实施“产业培育计划”,除了原有的两大重点产业之外,汽车和新能源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另外一方面,依靠创新向产业链上游或下游延伸,获取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竞争优势。

  首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日前落幕。在全省将发展装备制造业摆上重要位置之际,身处珠江东岸的惠州也并未缺位,一直进行着自己的布局。

  2010年8月,ASMPT(ASM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公司——先进科技(惠州)有限公司在惠州的新厂房投产。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和LED集成和封装设备制造商,该公司填补了惠州在这一领域的空白,通过与惠州本土的光电制造业相衔接,还实现了已有产业链条的延伸。

  惠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惠州将通过三条路径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一是发挥电子、石化支柱产业优势,引导大型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智能化改造;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培育发展计划;三是加强装备制造产业链招商。

  如何善用临近的深圳创新资源,也在考验着惠州对于创新路径的多样化理解。结合已有产业基础,让完成基础研发的科研项目在惠州实现产业化,正是惠州将创新驱动落实到发展上的重要方式。位于仲恺惠南产业园的惠州市赢合科技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来自深圳的这家企业专业制造锂电等新能源自动化生产设备,公司运营副总经理唐近杰表示,惠州的TCL、德赛、亿纬锂能等多家公司都是该公司的客户。赢合科技的到来,让惠州锂电产业从终端拓展至上游装备。

  每年11月举办的中国惠州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博览会则是加快整合产业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性展会。在今年11月的第四届云博会上,惠州将发布“全球手机之都”规划。提出这个规划的底气在于:2014年手机产量达2.67亿部,全球每6.3部手机中就有1部是惠州生产。惠州已经不满足于委托组装或者委托加工,以龙旗电子为代表的自主设计和加工厂商,已开始占据手机产业链中具有高价值的研发环节。

 

  日前,惠州市委全会审议了惠州“1+6+N”创新驱动发展系列文件,“1”是今年年初印发的《惠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6”则指创新平台构建行动等“六大行动”及保障措施,“N”则是饱含“真金白银”的配套文件,是一个开放式的政策体系,随时根据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和创新驱动形势需要,增加新的配套政策措施。

  在空间布局上,惠州点面结合,把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两大战略平台建设成为创新要素的集聚区,加快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建设,使之成为引领全市创新的强大“内核”,构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活力强劲的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圈层。

  作为“蓝色引擎”,在《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中,环大亚湾新区被赋予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等五大战略定位。目前,该区还在筹建发展研究中心,争取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形成内源型智力支持。

  在惠州系列配套文件中,潼湖生态智慧区是吸引创新要素聚集的内核,是未来创新发展的“绿色引擎”,目前总规已经编制完成并将报省政府审批。去年12月底,潼湖生态智慧区两大起步区——科融新城、国际合作产业园已全面启动,其中科融新城将以美国硅谷为蓝本,建成惠州的智谷;国际合作产业园则主要面向国内外,发展高端制造。

  8月的潼湖湿地,水草丰茂,绿意盎然,但表面的娴静之下,“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的创新梦想已在蓬勃生长!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南方日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