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后谁来操作机器

中山日报 2015-12-17

机器换人

3936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看着空无一人的工厂里只有机器在运作,记者不由感慨:时代发展之快。

  当前,以“机器换人”为主要特征的技术改造正在全市火热上演。在此背景下,如何打造一支适应智能制造体系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上个月,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一份《意见》能解决产业技改所需的技术工人吗?中山目前技术工人的“家底”又有多少?对于技术工人的引进和培养还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期进企业、下车间,走访了有关职能部门。

  吴君平,一位来自江西的小伙子,来中山工作已经15年了,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在中山买房成家,但因只有高中学历,一直未能入户中山。记者认识他七八年了,每次聊起户口问题,他就显得无奈又无助。

  12月6日上午,记者在大信新都会再次碰到他,这次他的心情完全不一样了。吴君平兴奋地对记者说,他入户中山的心结可能很快解开,说着他拿出手机搜素出上个月中山市政府出台的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文件。

  该《意见》规定,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及准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初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员工,从事与职业资格对应岗位工作,且经企业推荐的,可参照高技能人才入户管理规定申请直接入户。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工人的吴君平为何这么兴奋呢?原来,打工多年的吴君平近年来渐渐发现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公司不断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身边的同事正从普通的机器操作员,渐渐替换成能对智能装备进行日常维护、组装和绘制设计图的技术人员。为了适应公司的用工新需求,吴君平也参加了有关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并顺利考取了绘图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一下子从一名普工提升为一名技术工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机器换人”进程的推进,全市外来务工人员中,像吴君平这样的普工通过自我提升成为技术工人的不在少数。

 

  在一条全自动生产线上,机械手有规律地抓起一块块毛料,不断放到机器中剪切。随后,又有一个机械手将剪切好的毛料拿起,运往下一个节点接受自动电焊机的焊接……随着一个个加工工艺在生产线上的自动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在没有人工的参与下就这样出炉了。

  这样一幅全自动化生产场景,出现在中山西区的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内。正是得益于生产线上的智能化改造,近几年大洋电机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产量增加了3倍多,人数却只有原先的60%。如果不是用机器来替换人,按原来的效率来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至少需要3万人以上。”大洋电机副总裁晏展华介绍。2015年,通过“机器换人”,大洋电机仅用6000人的团队,把1年小型电机的产能提高到4500万台。与此同时,一条生产线配置的工人,也从2008年的45人,降低到现在的15人,且产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2016年大洋电机还将投资近1亿元进行设备自动化改造,在现有基础上,一线生产人员再减少30%。

  大洋电机变化正是我市当下轰轰烈烈的“机器换人”热潮的一个缩影。来自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大幅增长83.4%,在去年增长66.1%的基础上高位攀升,占到工业投资总额近五成。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出现用工紧缺、无法继续依赖人口红利的今天,用机器来替代人力工作显得相当迫切。但“机器换人”成功解决了“民工荒”的问题,却也为企业带来了技工紧张问题。

  市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小俊介绍,前几年开始出现的“招工难”主要是缺普工,而现在全市普工需求呈现出每年都在下降的趋势,而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正在快速增加。“以前是忙着帮企业找普工,现在忙着帮企业找技术工人。”杨小俊说,从今年我市举办的多场招聘会的情况来看,技术人才普遍受欢迎,市内的几所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不用去人才市场找工作,一毕业就被企业签走了。

 

  《意见》明确到2016年底,我市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202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3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1%。

  那目前全市技能型人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市人社局技工教育和人力资源市场科科长杜志君为记者梳理了我市近年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他介绍,从2010年起,我市就陆续出台了多项文件,提出了“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列入我市重点加强的七大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列入到了全市十大重点人才工程。根据市人社部门对全市3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统计,至2015年6月底,我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总量为6.8万人。

  可以看出,现实距离目标尚有相当距离。作为科室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我市高技能人才存在的问题,杜志君也直言不讳。他指出,首先是高技能人才队伍总量、结构、分布等现状不够理想。我市经济靠专业镇起家,专业镇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高,专业镇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产业链相对简单,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二是我市产业层次偏低,企业薪酬待

  遇不高,且近年来员工家乡就业引力增大,导致高技能人才难招易走。三是企业行政人员和工作相对舒适轻松的专业岗位多,而企业一线车间和工作相对艰苦的专业岗位偏少。日前,市技师学院在全市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镇区作了一个企业技能人才调研。调研报告显示,在企业员工岗位结构设置中,技工只占8.8%,而普工岗位比例高达68.4%。

  另外,部分企业管理者没有把高技能人才当作是真正的人才,体现在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与技能水平还不相匹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不健全,大多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未建立双方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和共育人才的有效模式;三是企业对技能培训重视不够,根据技师学院对两个镇企业的调研报告,每年在员工培训上投入1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占比6%,培训资金投入在5-10万之间的占比10%,培训资金年投入1-5万的,占比34%,每年在培训员工上没有投入的占比高达50%。

  杜志君介绍,对于以上问题,新出台的《意见》都作了进一步明确。另外,《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以企业、行业协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辅助的技能人才奖励机制,引导企业实行技能人才岗位绩效工资、协议工资、技能职务津贴以及年薪制相结合的薪酬制度。

  

  《意见》里规定,要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加快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体系。

  杜志君说,事实上,我市早在2013年就根据有关政协委员的提案,在西区大洋电机和古镇的华艺灯饰两家企业实行企业技能多元化人才评价试点工作,其中大洋电机有31人获得了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华艺灯饰有21人获得了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近日,记者走访这两家企业时却发现,目前两家企业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试点工作基本上都处在停滞阶段。自从成功举办了一次人才评价之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企业评价人才试点本是企业家提出来的要求,政府部门及时采纳意见并主动放权,按理说,企业应很有积极性才对,为何会出现如此状态呢?现任华艺灯饰旗下全资子公司的中山市华标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照富当时就是负责试点工作的公司副总。他回忆说,试点当初,企业老板和员工的积极性都很高,第一批拿到高级工职业资格证的员工现在也都成了企业骨干。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政府放权让企业评价技术人员,它首先是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通道,过去员工想去通过一个技术方面的认证,过程比较麻烦,误工不说,企业愿不愿意你去报名是一个大问题。让企业自己评价技能人才,全部过程都在企业,大大方便了员工职业技能晋升。

  彭照富说,现在这项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关键还是企业动力不足,企业评价人才机制试点,平均下来,一次评价下来,企业要投入数万元,而政策承诺的有关补贴却没有兑现。“当初我们是拿着文件去做老板工作的,说开展这样的评价有什么什么好处,有什么什么补贴。”彭照富说,到头来钱兑不了现,企业老板就觉得,你老是花我的钱,见效也不明显,通过高级工认证的员工,企业还要参照相关标准,给他们涨工资。另外,员工拿到这个证,又能够为企业服务多久,可能流失得比之前更快了;对于这些尽为别人做嫁衣的事情,老板们不干了。

  大洋电机人力资源部部长刘宝琴也表示,企业评价人才这种放权给企业的做法很好,但是相关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如评价经费问题,员工晋升的待遇问题,如果这些都需要企业来承担的话,那么是另外一种增加企业负担。还有就是,员工技能提高了,流动性也加大了,说不定哪天他就跳槽到了其他企业,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却给了别的企业用。这些都是导致企业试点工作停滞的原因。

 

  据悉,当前在全市“机器换人”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多层次的人才队伍成为了推动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核心力量,多所中职、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采取深入专业镇的方式,从专业镇的产业特色出发,以该校优势专业牵手专业镇共建产业学院,被国内职教专家认为开了全国的先河;而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成为全国首批骨干院校。

  11月上旬,市技师学院与顶固集创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正式挂牌成立企业技能人才服务站,以学院的专业平台提升企业技能人才水平。据悉,目前市技师学院已与全市十多家企业合作挂牌成立了 “技能人才服务站”。

  市技师学院副院长陈建辉介绍,学院之前选取市内两个较为典型的镇区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企业与院校或者机构等建立长期的人力资源项目合作的占比9%;与此同时,据企业反馈意见,企业与院校共建实训基地意愿的占比34%;而员工希望政府推动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员工技能培训占比59%。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共同塑造企业文化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我们对技能人才服务站的三个期待,其实核心还是企业如何实现人才升级,如何解决培养人、留住人的问题。”顶固集创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陈俊平表示,“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培训项目,我们急需一种长期、灵活、高效的方法,来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

  陈建辉介绍,企业技能人才服务站是由企业、市技师学院和企业所在镇区人社部门三方共同组建,面向企业做企业真正需要的培训。市技师学院计划通过这些设立在各个企业内的站点,为企业及其员工提供技能人才政策和技术咨询、职业技能鉴定、参与技术改造等8项专业服务。另外,服务站还准备实行“导师制”,重点培养企业优秀人才成长为高级技工和技师,并计划推出的“培训包”,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其定身打造一系列课程。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山日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