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持续创新 奋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科技通 2019-09-26

企业创新合肥经济双创

3648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2016年4月2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观看了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集中展示时说:“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祝大家创新愉快。”,并要求“把创新作为最大的政策”、要“下好创新先手棋”等。总书记视察三年来,合肥高新区始终铭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培育新的增长点,经济社会取得平稳较快发展。在科技部的关心和指导下,合肥高新区2018年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开启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合肥高新区发展基本情况

合肥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高新区,经过28年的发展,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先后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连续五年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考评中稳居第一方阵。三年来,按照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数据,合肥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8%。全区工商注册企业数从13705家净增到28016家,每年新注册企业近8000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603家增加到1025家,复合增长率为30%;上市企业2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家,占全省四分之一、全市一半;R&D占GDP比重达8.9%,较2016年提升2个百分点,高于合肥市5.8个百分点;省级以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69个,各类科技孵化平台91个,均占全市70%以上。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75件,专利申请授权数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二、三年来创新发展的新成效

(一)源头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协同创新取得新进展。

三年来,合肥高新区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围绕“2+8+N+3”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一是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推进安徽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量子信息与量子科学创新研究院、合肥先进光源、天地一体化合肥网络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国科大高新园区、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世界一流大学和研发机构尽快投用,推动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原始创新,催生一批国际前沿创新成果。2016年4月习总书记视察合肥的其中68项创新产品的园区企业创新成果加速迭代。二是构建协同创新“大平台”。实施名校名所名企合作战略,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新型创新组织,按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专业服务”进行分类指导,三年来,共引进和培育了中科院重庆院合肥分院、中科院广州生命健康研究院、工信部五所军民融合研究所等30多个新型创新组织,累计建设各类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近100个,转化各类成果800余项,孵化企业600余家。

(二)产业创新持续升级,创新型产业体系日益成熟。

三年来,合肥高新区大力发展新经济,围绕信息、健康、能源等领域加强前瞻部署,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创新。一是创新型产业加速集聚。落实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重大新兴产业专项“三重一创”建设,建设了安徽省智能语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个省级战新产业基地和新能源市级战新基地,积极谋划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培育了“中国声谷”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精准医疗、量子通信、石墨烯新材料等9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推动量子通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语音软件、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产值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高技术服务业营收年均增长超40%。二是主导产业加快优化升级。开展园区智能化改造示范试点,引导家电、汽车等主导产业企业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升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云制造等先进生产模式,推动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技术共享,实现智造升级和跨界发展。2018年,家电产业连续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格力、美的洗衣机、凌达、美芝等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长安二期智能新工厂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共享汽车、分时租赁等新业态加速培育。三是新经济发展进入新赛道。开展顶层设计,出台了《合肥高新区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设立了合肥新经济发展基金,引进智库成立了合肥新经济研究院。实施新经济主体培育工程,建立“瞪羚培育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具有爆发成长潜力的高成长企业,2018年共培育了132家高成长企业,诞生了全省第一家独角兽企业,两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和83家瞪羚企业。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白皮书》,合肥凭借科研及政策优势异军突起,位列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榜单第五。在人工智能科研能力排名中,合肥仅次于北京与上海并列排在第二位。量子产业飞速发展,中科大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三院士组成的量子科技“GDP”国家队,已在区设立了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和国仪量子公司,分别开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的产业化。目前,合肥高新区拥有主营量子技术企业5家,量子关联企业20余家。2018年,我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在合肥研制成功。

(三)双创生态持续优化,双创服务链条日益健全。

三年来,合肥高新区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最优生态,努力实现技术、人才、资本、政策等全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2018年,合肥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一是高端双创平台加速聚集。围绕着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高端化的平台建设目标,连续引进腾讯、阿里、36氪、美国巴特恩、中以天使汇、PNP等一系列国内外知名孵化载体,累计集聚各类创新型在孵企业3000余家。二是区域经济大脑启动应用。启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为企服务等政务场景上的创新应用,率先建设安徽省首个区域经济大脑。自2016年合创券推出以来,合肥高新区2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领取1.5亿政策资金,获得超过一万次科技中介服务,形成了发明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超5000件、促进技术咨询和委托研发527项、受服务企业合计营业收入增长37.1%,入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达到207家,政策扶持效果显著。今年还将启动金融超市、市场汇平台数字化改造,助推财政资金对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精准滴灌。三是“创新英雄、创业光荣”的社会氛围日臻浓厚。三年来,累计举办大型“合创汇”品牌活动31场,带动园区各类双创活动超900场。帮助30余个项目获融资约4.5亿元,一批项目突破A轮融资进入发展快车道。涌现了“东超科技”等一批“合创之星”。

(四)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强化,金融服务生态更优化。

三年来,合肥高新区着力构建政策和金融为企服务的全周期服务生态,切实解决科技型企业的痛点和难点。一是政策导向更精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总体目标,努力打造完整的产业、创新、人才、金融等政策“支持链”,三年来共投入财政资金37余亿元,惠及企业超1万家次,持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二是金融支持引导性更强。打造了涵盖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双创孵化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的完备体系,财政出资设立或参与设立股权投资基金25支,总规模约528.79亿元,累计投资项目326家,投资额127亿元;由政府增信,为双创企业背书,与金融机构共担风险,打造了青创资金、创新贷等八大金融产品,累计支持双创企业2027家次,支持规模52.7亿元。其中,青创资金三年来已累计支持小微企业645家,实现了3个80%(80%是首次获得银行贷款、80%是信用贷款,80%是小微企业贷款)

(五)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养人”环境持续优化。

三年来,合肥高新区持续优化“养人”环境,把人才作为最大资源,坚持以产引才、多元育才、项目用才和实惠留才。一是人才智力“蓄水池”效果凸显。依托中科大先研院、中科大新校区等科研院校,加速培养基础性人才。中科大先研院成立以来,累计培育工程硕士2500余名;中科大新校区建成后,每年将培养15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人才将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名校引才工程,重点引进高端人才,硕士以上从业人员占比达8.27%;创新“企业出订单、培训机构出菜单、政府来买单”的定向培养模式。二是优质医疗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已建成安医一附院高新院区,省国际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省口腔医院(西区)、合肥离子医院中心、中科院肿瘤医院等项目正在建设中,覆盖蜀山西部,辐射皖西北和皖西南区域的优质医疗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三是高端教育资源急速聚集。全面推进“名校战略”,全区中小学校增至20所,年度招生额递增20%以上;教育财政年度投入递增在70%以上;全省率先实行基于“统一标准、统一竞聘”的教师高级职称改革,实施基于“双向选择”的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全面实施教育集团化改革,推进梦园中学等4个教育集团、中加国际学校二期等建设。

(六)制度创新开展新探索,对标前十加速发展。

三年来,合肥高新区等高对标一流园区,积极探索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努力发挥引领、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一是成功获批安徽省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单位。按照“法定机构、充分授权、有效监督”原则,探索更加规范、自主、精简、高效的开发区体制机制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行政管理模式,积极争取省市支持,进一步释放高新区创新活力。二是强化落实放管服、互联网+政务等重要领域改革。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多证合一”改革,清理规范各类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共涉及93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五十七证合一”全覆盖,率先在全省上线政务服务平台、实行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制度改革并发出首张“一次不跑”营业执照、启动首个区级长三角地区G60“一网通办”窗口,全区营商环境持续得到优化。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科技通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