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柯克舰长”拟10月份搭乘蓝色起源飞船进行亚轨道飞行

36氪的朋友们 2021-09-26

飞船太空电影太空

1494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美国演员威廉·夏特纳(William Shatner)因在电视剧和电影《星际迷航》(Star Trek)中饰演“进取号”星舰舰长詹姆斯·柯克(James T. Kirk)而闻名,现在他正考虑开始自己真正的星际之旅。

据悉,现年已经90岁的夏特纳将搭乘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旗下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号(New Shepard)飞船,于10月份进行长约15分钟的亚轨道太空飞行。这次旅行将使夏特纳成为有史以来被送入太空的最年长的人。与此同时,此次太空飞行中的场景可能会被加入为夏特纳制作的纪录片中。

夏特纳和蓝色起源公司的代表没有立即回复置评请求。据报道,夏特纳过去似乎不愿意参加太空旅行。他表示,他对太空探索很感兴趣,但不愿意自己去做。然而,到2020年5月,当SpaceX载人龙飞船准备发射时,夏特纳的感觉明显改变了。他在推特上对NASA表示,如果机组人员中有任何人不能参加飞行,他很乐意代替。

当时,这位明星演员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自己穿着宇航服的照片,并表示他已经准备好加入NASA的第二批商业载人(Crew-2)任务。他当时写道:“NASA,我只是以防万一,这套衣服很合身!”

在圣迭戈动漫展上举行的题为“与NASA一起重返月球及更远的地方”的小组讨论中,夏特纳还暗示了未来参加商业亚轨道太空飞行的可能性。他说:“我有可能先上去一会儿,然后再下来。”然而,他提到了像“O形环事件”这样的可怕事故,这是他主要的担忧,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宇航员抱负。

“O形环”是火箭助推器的密封件,在1986年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任务中被发现失效,那次任务导致航天器发生猛烈爆炸,造成7名宇航员死亡。NASA宇航员杰尔·林德格伦(Kjell Lindgren)是动漫展评审团的成员,他向夏特纳保证,NASA非常重视安全,并将从之前的事故中吸取的教训应用到未来的任务中。NASA宇航员妮可·曼(Nicole Mann)也补充道:“我们的系统比过去更安全,技术也更先进。”

2013年,布兰森接受采访时曾透露,夏特纳拒绝了他乘坐维珍银河飞船进入太空的提议。布兰森声称,夏特纳宣称自己害怕坐飞机!不过,夏特纳对此有不同的说法。他称,布兰森希望他支付那次太空之旅的费用,但他不愿意这样做,除非他有“保证”,能够安全返回地球。当布兰森不能给他这个保证时,夏特纳拒绝了其提议。

甚至在2021年7月,夏特纳还表示,他对亿万富翁们的太空竞赛持保留态度。在贝索斯成功进入太空后接受采访时,夏特纳还表示,他认为太空旅行并不安全。

他说:“我知道有关于普及太空旅行的争论,我和很多去过太空的旅行者谈过,他们对前往火星感到很兴奋。但是,哪怕最微小的太空碎片击中了你的飞船,都有可能刺穿飞船并引发致命事故。如果在太空中抛锚,那就意味着你死定了。在我看来,你更有可能死在太空里。人们会认为我们就像是在旅行,在游轮上。不,伙计!你实际上处于失重状态,比地狱还热,空气也变臭了,慢慢在那里等死!这是多么可怕的命运啊!”

蓝色起源在7月份完成了首次成功的载人太空发射,贝索斯及其兄弟马克(Mark)、82岁的航空航天先驱沃利·芬克(Wally Funk)和18岁的奥利弗·达门(Oliver Damen)共同参加了此次太空边缘之旅。其中,达门取代了一位神秘的拍卖获胜者,后者花了2800万美元买下了此次飞行的一个座位。这次飞行总共持续了近11分钟,飞行高度达到了66.5英里(约合107公里)。

在贝索斯飞行之前,71岁的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首先到达地球上空53英里(约85公里)处,这是该公司代号Unity 22任务的一部分。布兰森和维珍银河公司首席宇航员教练贝丝·摩西(Beth Moses)、首席运营工程师科林·贝内特(Colin Bennett)以及政府事务副总裁西里莎·班德拉(Sirisha Bandla)经历了大约4分钟的失重体验。

在亚轨道空间之外,马斯克的SpaceX成功地将世界上首批全部由普通人组成的团队送入了大约360英里(约580公里)高的轨道,这是自哈勃太空望远镜修复任务以来人类进入轨道最远的一次,并进行了为期三天环绕地球之旅。

此次飞行任务名为“灵感4号”,成员包括地球科学家西恩·普罗克特(Sian Proctor)、数据工程师克里斯·桑布罗斯基(Chris Sembroski)、Shift4 Payments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贾里德·艾萨克曼(Jared Isaacman)和医师助理海莉·阿森纳(Hayley Arceneaux)。除了提高人们对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的认识外,“灵感4号”任务还筹集了2.1亿美元,以帮助推进儿童癌症的医学研究。

本文来自“腾讯科技”,审校:金鹿,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36氪的朋友们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