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提前“入冬”?小厂倒闭、大厂承压,“五座大山”之下怎么赚钱?

材料那些事 2021-10-22

陶瓷行业市场营销

2740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随着秋季的到来,整个行业都面临着萧条的气息,似乎让人感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感觉。的确,“原材料涨价”、“耗能双控”、“限电措施”、“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产能严重过剩”如同五座大山,任凭孙猴子有七十二般变化,却也难逃压在五行山脚下的厄运。

当然,如同萧条的秋季阳光会普照大地,雨后的彩虹显得更加美丽,这个时候,也有很多企业在逆市扩张。

如东鹏、蒙娜丽莎等收购或开设外省基地,新明珠和马可波罗正在踏上上市的征程,也有一批制造类陶企正在蝶变重生,踏上转型升级之路。

或许,我们喊了十几年的“行业洗牌”,现在才是决赛阶段,巨头甚至寡头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行业洗牌是必然,无论是陶瓷行业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社会价值的本质,还是营销形态长期的低端和从业人员的相对低素质,都决定了这个行业始终是不受国家重视的“小妃子”。更何况随着房地产市场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们已经吃了30多年的市场红利。现在,也该让我们开始直面缺少市场红利、需靠品牌红利的新课题。

半年45条线扩产获批!产能扩张是福是祸?

今年以来,唯美、新明珠、宏宇、东鹏、惠达、蒙娜丽莎等头部陶瓷卫浴企业纷纷通过新建、扩建、收购等方式扩充产能。

据悉,今年上半年,新明珠、东鹏等11家陶企在江西产区获批的生产线突破30条,另外广东、广西、辽宁、福建等产区也有15个生产线建设项目获批。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在为行业洗牌积蓄动能,力图以产能优势推进“马太效应”。且从近几年产业集中度的变化,以及产业集中度“十四五”发展目标,似乎都为产能扩张提供了“合理合法”的理由。

但行业普遍存在的共识是:陶卫业产能过剩。即便多年来去产能不断深化、控制产能持续加码,但依旧不改产能高位运行的现状,以及因产能引发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的现实。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陶卫企业仍在扩充产能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是重复建设吗?还是升级版?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吗?还是资本裹挟的结果?

或许有企业看到了,随着产业布局变化,行业洗牌是迟早的事,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洗牌淘汰赛中“活下去”,最好方式就是借助产能扩张,实现“大吃小”的行业新格局,既是抢先机,下好先手棋,更是谋划布局未来

或许有企业看到了,随着能源、资源、成本、市场以及能源“双控”、环保、“双碳”战略等多方因素叠加作用,陶卫业或将在未来的产能扩张时遇到审批备案限制。尤其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下,陶卫业通过产能扩张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双碳”战略,也是动因之一。有消息称,随着中央和各省份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和能耗双控工作的相继部署,陶瓷行业的产能扩张或将有所放缓。“有形手”出手了。

或许有企业看到了,实现百亿营收“小目标”,当下的产能规模是远远不够的,由此为产能扩张注入兴奋剂。但要看到,百亿营收相对国际陶卫品牌微不足道,却成为众多国内陶卫企业心中一个不远的梦。虽有国内陶企跨越了百亿营收的门槛儿,但国内陶卫企业凭单一产品、单一品牌实现百亿目标难度颇大,通过多元化实现百亿营收目标,含金量又受争议,真正依靠单品成就高含金量的百亿目标,产能扩张或许真的必不可少。

随着整装、精装、装配式建筑以及工程集采等营销新模式的创新和转变,对产品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创新提出全新考验,并引发陶卫品牌在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的竞争中,难度加大,挑战升级。如果再有类似恒大事件的遭遇,结局难料。陶卫企业在扩张产能时,不要迷信产能扩张的重要性,谨防陷入重复建设的窠臼。

产能扩张是一柄双刃剑,时机恰当,幸运临头,将提速企业的发展步伐,甚至助推企业由二三线跨入一线阵营。但若时运不济,生不逢时,不仅投资覆水难收,更会误了卿卿性命。产能扩张过快,无论是新建还是收购,都会面临人员、装备、磨合、融合、价值认同等诸多问题,关键还要为当地创造价值,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效益。否则,产能扩张就是失败之举。

产能过剩很容易跌进价格战的泥潭,陷入拼价走量的粗放经营模式怪圈,这些早已不再适应新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新时代国潮涌动需求。低品质低价值的陶卫产品,已无法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标准,更与陶卫业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的使命南辕北辙,与高质量发展的初衷大相径庭。品质时代,不仅是高品质产品,更是高品质生活。

新建生产线因各种原因,开工时间不长就关停并转的并不鲜见。不要片面看新线投产的高光时刻,不要眼馋其他企业产能扩张的风光无限,做好自己更重要。要从产能扩张的视角洞察经营企业的真谛,不是百米跑,而是马拉松,不是过把瘾就死,而是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为员工、社会、股东创造价值。要量力而行,忌好高骛远,要从扩张产能的背后洞悉一口吃个胖子,可能会消化不良,也可能会被噎倒。

产能扩张进行时是美好的,但产能不可能无限的、永续的扩张下去,作为能源、资源消耗型产业,如此巨大的消耗量,资源、能源能承受到几时?永续经营、持续发展是否将来某一天会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有效进行总量控制,还是无限制令其自生自灭,陶卫业的产能扩张是不是该亮亮红灯了?市场竞争的丛林法则,环保治理﹢淘汰,限产限电限气等不确定因素,会令产能扩张止步吗?还是会让产能扩张愈演愈烈?市场“无形手”的成效乏善可陈,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不断深入,都未能止步陶卫业的产能扩张,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

陶瓷行业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1)我们应该如何做存量市场。

这里我们要看社会发展和消费市场的变化。从老龄化加剧,到放开三胎的政策可以看出(“十四五”规划也重点标注了养老和育儿产业),未来,功能性(如防滑及抗菌)将成为墙地面装饰材料不可或缺的属性。可以说,人性关怀和情感营销将成为家居类产品的营销突破口。

(2)我们应该如何整合资源。

在拥有市场红利的时候,企业发展的快与慢更多的是考验经营能力,但在未来,布局和资源整合能力尤为关键。

无论是通过上市进入资本市场,还是通过异业联盟共同建立防护墙,无论是整装、还是装配式,一站式购齐都将是未来家居及装修类产品的趋势,新型人类的消费习惯是“省时省力省心”,其次才是“省钱”。

在生产端也是,在全国各产区寻找代加工战略伙伴,产销分离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将服务的半径缩短,会是赢战终端的关键。

(3)如何沉下心来做服务。

陶瓷产品材料本身的利润将进一步压缩,经销商的性质也将转变为“服务商”(有点类似于家电行业)。

因此,设计服务、施工安装服务及售后服务等将成为终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卖材料赚取利润到做服务赚取利润成为必然。

同时,流通的效率和减少流通中间环节则是对厂家的新考验。生产属地化、仓储属地化甚至服务属地化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4)如何静下心来做产品。

切忌用做瓷砖的思维来做瓷砖,一定要站在整体空间的角度去思考产品的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整装和装配式的前景自然比单纯卖瓷砖的前景更为广阔。我们提了十几年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未来将真正得到实现。

从产品开发端开始,不断与用户形成互动,了解用户显性和隐性的需求。私域流量和品牌忠实粉丝群将成为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

或许有一天,一种更好的材质代替瓷砖,成为室内装饰的主材,大家也不要惊讶。当然,这也要看设备原材料及工艺技术的发展。

结论

除了以上四点,陶瓷行业的品牌也会发生一些改变。

因为低频消费和低关注度,且陶瓷产品属于耐用消费品等原因,陶瓷行业很难出现大众消费品牌,只会有为数不多的行业品牌。当然,也有一些综合实力较强、具有前瞻思维的头部品牌开始转型为家居品牌。也许10年后,我们再也看不到“××瓷砖”,看到的是“××家居”,瓷砖只是这个家居品牌中的一个品类产品。

文章来源: 陶城报,陶瓷信息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材料那些事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