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梦断机器人:能重整日本经济的人形机器人,为何只是叫好不叫座?

绕波特 2021-10-23

人形机器人孙正义胡椒

3824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10月22日,软银开始与德国的联合机器人集团进行谈判,欲将总部位于巴黎的软银机器人部门出售给后者。而软银机器人部门,正是Pepper机器人的开发者。

联合机器人集团曾在谈判前,成为了软银旗下Pepper和Nao两款机器人产品的欧洲总经销商。除了销售小型人形机器人Pepper和Nao之外,联合机器人集团 还销售可以与人类一起操作的工业机器人Sawyer等机器人。根据消息称,由于软银机器人部门中,欧洲员工和日本的管理层存在一定的摩擦,导致部分员工离开软银,加入了联合机器人集团。

软银的交易也有失败的可能,软银方面拒绝透露是否会保留该业务的股份,也不愿表示这笔交易的价值是多少。

这是软银在Pepper产品失败后,第一次选择出售相关业务。此前,软银曾将公司战略更改为销售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的第三方硬件,以填补Pepper带来的巨大亏损。不止如此,软银还在英国针对旗下机器人产品开启了平行销售办事处,以缓解对巴黎总部的依赖。

不过软银机器人部门还在开发一项名为“柏拉图”的服务型机器人,从软银的财报来看,软银位于日本的部门推迟订购了该类型机器人,并且还与一些经销商达成了合作,允许后者从外部销售柏拉图机器人。

孙正义梦碎机器人

1950年代,漫画家手冢治虫创作的流行科幻作品《铁臂阿童木》面世,后来的商业巨鳄孙正义受此启发,寄希望于让机器人技术成为其庞大商业帝国的基石。

为了完成这一夙愿,2012年,软银收购了 Aldebaran Robotics 机器人公司,以此为基础成立软银机器人控股公司 SoftBank Robotics,而后该公司研发了著名智能机器人 NAO、Pepper 以及 Romeo。

而如今,孙正义的机器人帝国梦似乎在逐渐收缩 —— 就在本周,路透社消息称,曾被吹捧为第一个拥有“感情”的类人类机器人 Pepper 去年8月已经停产,目前软银集团正计划对其全球机器人业务进行裁员。

2014年问世的 Pepper 是软银针对智慧家居市场推出的家用机器人。据称,Pepper 除了形似人类以外,还能识别人类面部表情、分析情绪,也可以和人类进行简短对话。这款机器人起初是希望成为家庭智慧管家,但一直以来在全球都难以找到客户,据一位消息人士透露,Pepper 到目前为止仅生产了2.7万台。

消息人士透露,软银计划今年9月份裁减其法国机器人业务部约一半的员工,该国一直是软银机器人业务的核心所在。除此之外,软银已对美国和英国的机器人销售业务进行裁员,日本业务线的员工也作转岗处理。

而后,软银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将继续对下一代机器人进行重大投资,以服务于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Pepper的诞生

劳动力短缺、工资成本高昂一直是日本面临的主要问题。孙正义认为,未来将机器人导入制造业将是一个大的战略方向。其曾在 SoftBank World 2014 大会上放出豪言:“努力创建人与机器人共存的国家,到2050年让日本竞争力重返世界第一。”

因此,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多年来,软银都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寻找有潜力的机器人公司。

2012年,法国机器人公司 Aldebaran 出现在了软银的视线里。Aldebaran 虽然规模较小,但设计提供高度交互体验的机器人的能力突出。随后,软银出资1亿美元收购了 Aldebaran,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SoftBank Robotics。

经过两年的秘密研发,2014年 SoftBank Robotics 推出了 Pepper,孙正义将其称为第一个可以“读取”人类感情的机器人。当时软银承诺 Pepper 的技术足够先进,可以完成通常由店员、接待员和翻译处理的任务。

最初,Pepper 作为免费雇员在日本电器店里“打工”。而后,2015年6月其正式面向公众贩售,主体售价约1780美元,后期每月需支付“服务费”135美元,第一批1000台 Pepper 机器人在1分钟内便被抢购一空。

然而,这样的盛况转瞬即逝,随后顾客发现自己使用三年共需花费9000美元的智能机器人其实并不智能,虽可以做一些简单动作,但稍有难度的家务就无法完成,原本期待的情感交互体验,却最终发现是预先设定的程序,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顾客逐渐不再买单

2015财年,软银机器人业务亏损高达10亿美元,其中最直接原因是销售价低于成本价。2017年3月底,SoftBank Robotics 陷入资不抵债。

随着信息时代技术爆炸式增长,承载人类对机器人形态最初幻想的“人形机器人”,最终触及现实层面的科技与商业,正逐步迈入重新思考的下个阶段。

01 “人形”之争

回顾人形机器人的商业之路,一个简要的问题是:为什么非要“人形”?

在软银机器人的宣传片中,从体育馆、教室、咖啡厅到博物馆、零售店和银行,各种场景中的Pepper身兼数职,似乎无所不能。可是,用一款机器人“征服”多个场景,是否真的有必要?

“人形机器人最早是场景驱动的,比如餐厅服务员。而现在,餐厅送餐已经是另一种形态了,包括配送机器人也是另一种形态。”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院(GGII)所长卢彰缘说。

以2018年首届进博会上的盒马鲜生机器人餐厅为例,收餐机器人外形酷似汽油桶,底盘自带车轮,能够很好地完成云端任务调度与线下收餐服务,而这款机器人当然并非“人形”。

在一些场景下,机器人就更不像人了。在仓储物流的工厂,机器人往往酷似货架和手推车的结合版;在自动零售店中,机器人往往只显露出几只机械臂;在清洁扫地方面,人们早已习惯脚边的“移动圆盘”。

花样百出的机器人落地场景意味着,不同场景往往有着不同的机器人形态,而非统一的“人形”。但仍有人坚守着这个赛道,例如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独角兽企业优必选,在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他们发布了旗下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的最新产品Walker X,这台机器人展示出按摩、下象棋、上下楼梯等多种家庭应用场景。

“与其说人形机器人,不如说是陪伴、服务型机器人。”优必选旗下Walker产品负责人谢铮认为,“人形”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些陪伴、服务场景上,它们能够天然获取人的信任,使得沟通更加顺畅。同时,在诸如养老院等具有台阶场景下,拥有双足和手臂比车轮更加适用。

但截至目前,适合陪伴、服务场景的人形机器人仍未能“登堂入室”,最大原因或在于成本。

02 昂贵的“心脏”

“从工业机器人角度来看,按难度和国内水平估算,目前仅仅是一个六关节的机械臂,平均成本就要在5~10万元左右,随着灵活性、灵敏度提升,成本也随之提升。”卢彰缘称,成本很难准确估算,除去硬件,还需要结合平台及软件研发成本。

“成本控制是关键,目前通过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我们已经成功缩减部分成本。”谢铮表示。通过批量生产缩减成本是诸多科技产品公司相通的做法。而这意味着,除去生产制造成本之外,研发成本亦是另一座难越的大山。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在于仿生结构设计和驱动控制技术,也就是材料和电机——材料包括皮肤和金属支架,而电机则是最核心部件。

“比如举重比赛,一个48公斤的选手,却能举起100公斤的重量,而另一个人58公斤,才能举出90公斤的重量,差别就在于电机控制技术。”苏剑波称。目前工业机器人的灵活性程度已经很高,但这难以直接移植到人形机器人上。一来,工业机械臂很大,但自由度反而没有灵活的人形机器人大,这导致后者需要更多的电机;二来,电机数量变多后,还需考虑电机的协同控制问题。

人形机器人的电机,正如它的“心脏”,是其躯干发挥灵活性的动力来源。面对昂贵的“心脏”,求助市场分摊研发成本是个好办法,但首先需要有市场。“缺乏市场就会没有规模,没有规模降低高成本,又会失去市场,”苏剑波表示,“这是一个悖论”。

猎户星空(OrionStar)是猎豹移动投资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公司,这是互联网老将傅盛的又一次创业。傅盛的目标很明确——实现机器人家用化及普及。对于定位为服务和陪伴的猎户星空机器人,傅盛表示,希望它们的价格有朝一日可以与现在的智能手机类似。

03 走向一扇“窄门”

在寻觅市场上,对于人形机器人公司来说,更实际的办法是找到几个场景“扎下去”。

人形机器人的独特属性及技术难关决定着,想要走向大众市场,必先通过一条小众的“窄门”。谢铮告诉《IT时报》记者,优必选的做法是让Walker先在科技展馆教育、影视文娱活动、政企展厅导引等应用场景落地、拓展机场、酒店、养老院等场景的试运行。在持续投入人形机器人的同时,优必选也研发出其他智能机器人,布局人工智能教育、物流、康养、防疫等垂直领域。

这代表着,公众意识中定位更偏向C端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正在向B端靠拢,更准确地说,方向或许是寻找一个更“专业”的C端或一个更“大众”的B端。

异曲同工的是,傅盛的智能服务机器人也正快速在餐厅、冬奥会等B端场景拓展。

“人形机器人的开发者还要想明白一个问题,它的目标客户到底是谁,是养老机构?医院?还是普通家庭?消费群体不同,可能和对于产品的定义也不同。”卢彰缘说,面向B端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和面向C端的互联网公司打法差异相当大,前者往往在垂直领域深耕,后者则通过标准化产品批量抢占市场。

无可置疑的是,在一些场景下,人形机器人存在着不可替代性的未来市场空间。在一些缺乏劳动力、危险或无人值守的场景下,仍有等待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

最明显的场景或许是养老院。“人是很难快速复制老人原先的生活习惯的,但机器可以。机器人能够准确无误地记住老人何时吃饭、睡觉、吃药与娱乐,并能按时按需地为老人提供服务。”苏剑波表示。

2021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岁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较去年上升5.44%。三胎开放等政策的出台,表明经济飞速发展下,国内或将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信息供应商ResearchInChina预计,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将以每年20%速度扩张,2022年总值将达到49亿美元。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人形机器人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这无可争议。但从市场角度来说,人形机器人要得到认可和回报,还需要产业界、应用界,尤其是政府能给出一些导向性扶持。”苏剑波总结道。

04 战略转向

很少有人会认为自己家中需要一台1780美元的机器人,特别是它甚至完成不了简单的家务,“高级”的情感交互功能仅是读取到自己脸上的笑容后挥舞一下机械手臂。

从硬件上来看,一台人形机器人包括外形基本组件、运动控制组件、传感器和控制器等多个部分,其造价高昂。同样对人形机器人至关重要的是程序算法,它决定了机器人如何实现直立行走,能否精准地完成复杂动作,如何最小限度的消耗电量,这些意味着长周期的研发时间和成本。

然而,软银在2014年就已将 Pepper 推向市场,显然有些操之过急。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Pepper 情感引擎开发远远落后,以至于自2015年10月以来,出售给企业的产品都关闭了情感交互功能。当人们的新鲜感消退过后,它更像是一个人形玩具而非智能工具。

在路透社的报道中,有三位消息人士称,法国企业和东京管理层之间的文化冲突也损害了机器人的开发,其销售受到功能有限和不稳定的影响。

“阿童木”离开后,下个十年仍将到来,但对于人形机器人,这或许是扎根、隐秘、茁壮的十年。目前,软银方面的人员表示,人形机器人业务在需要时还将重启,但时机未知。

文章来源: IT时报,财经研究社,财经涂鸦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绕波特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