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胁迫员工”,特斯拉在中国“变相裁员”?

2429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作者

Barosaurus、张之栋

无论是否有近忧,特斯拉都需要在中国有远虑意识。

  责编丨查攸吟

  编辑丨别致

当昨天我们C次元的同事走访特斯拉门店,惊叹于顾客人头攒动、销售意气昂扬的同时,有一位特斯拉的(前)员工,抛出来一枚炸弹——特斯拉领导“暴力胁迫”其离职。

“相关领导暴力胁迫离职”;

“抢夺手机,躲到厕所无济于事”;

“办公室玻璃门都碎了”;

……

以上,是来自于特斯拉合肥某专卖店交付员Leila的陈述。按照当事人的说法,其遭到了领导的“暴力胁迫”离职,并相继遭受到了肢体冲突、暴力抢夺手机、限制人身自由等事件。

▲破碎的办公室门,以及洗手间坏掉的零件

其实,“离职风波”是个11月下旬的瓜,但当事人12月13日在自己的公众号更新了文章,昨天也在某些平台发布了内容,表示现在其工作状态已经由停职变为“离岗”。加上有消息指出“特斯拉在变相裁员”,故而倒也不完全算是“旧闻新炒”。

问题来了,在各种吃瓜很容易反转的今天,我们先别忙断定到底是谁有错,不如来分析分析,这一波对特斯拉到底有什么影响。

01

水土不服?变相裁员?

事情的导火索,来自于今年7月当事人的一次业务失误。

情节1:7月中,Leila在操作时误复制了另一个订单号,导致客户提前匹配了车辆。

情节2:特斯拉收到Leila同事举报,对Leila进行停职调查。

如果只是这两个情节,料想大家都不会产生什么疑问:业务操作失误,违反规则,按规则处罚。

不过当事人在陈述里埋下了两颗炸弹。

其一,双标。

Leila宣称:该事件第一时间发现后,已将客户配置修正,中间等待时间客户产生了情绪,但也在正常交付周期交付了正确配置的车。另外,Leila还表示,“误操作”事件并非自己一人做过,其他员工也有过类似错误触犯,而当Leila向领导询问为什么“别人不签我要签”时,领导回复“你要反思你自己”。相关细节,Leila也提供了录音为证。

其二,“暴力胁迫”细节。

据Leila表述,当其从会议室到洗手间,希望向家人寻求帮助时,因携带手机(工作手机),被陆某、蒋某追出,并一路追到了洗手间,蒋某将门冲撞开后,抢夺了手机。陆某此时在外面说道:抢错了,是另外一个手机。

Leila趁此间隙跑出洗手间蜷缩在过道,对外大喊:“救命!求求你们!救救我!” 几个客户和同事闻声赶来。见此情形,客户建议报警处理,蒋某、陆某才不敢继续。

▲Leila公众号文章截图

在权威机构(如公安机关、法院)给出裁定之前,我们没必要着急站队支持对立双方中的一方。截至本稿结束,并未见特斯拉官方消息、警方通告,以及关于Leila最后获得的处理结果。相关Leila的最后一篇公众号文章也截至到12月13日发布。

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旁侧信息推断出一些可能。

首先,这位Leila不是特斯拉的理想员工。据悉,Leila的劳动合同法将于2022年2月19日到期,特斯拉法务部杨某则明确告知Leila,合同到期后公司将不再与其续签。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嫌疑:特斯拉借用当事人业务操作失误,提前将其解雇?目前看,这种概率比较高。

其次,特斯拉在中国快速扩张,确实可能遭遇“成长的烦恼”。另有消息爆料称,特斯拉强制其HR人力资源裁员。而类似Leila的遭遇,很可能是变相裁员的一次体现。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因为特斯拉发现团队扩张步伐太快、超出诉求,因而需要收缩,还是团队中进入并不理想的员工,需要进行优化?仅从爆棚的订单看,似乎更是后者,但特斯拉和新势力都属于前期订单量惊人、后期爬升亟待寻找支撑的类型,仍然不能排除激进扩张带来成本压力、进而变相裁员的可能。

第三,特斯拉对中国环境仍然未能充分适应。

熟悉特斯拉企业文化的人都知道,特斯拉讲究“效率至上”,内部员工面临的工作压力极大,而一旦业绩突出,获得的奖赏也颇为丰厚。“马斯克是个要求极为苛刻的人,这种节奏是很多人适应不了的”,特斯拉前公共关系副总裁理查德·雷耶斯(Ricardo Reyes)表示。

按照各位现任、前任特斯拉高管提供的说法,如果员工同马斯克意见不一致,多半下场就是卷铺盖离职;至于倘若无法完成特斯拉冷酷无情的高指标,被炒鱿鱼更是天经地义。“给你一个impossible mission,完成了,你将会得到一笔很大的bonus奖金,完不成你就走人。”

如何让中国员工充分接受这一点?而不是像Leila抱怨的那样,指责“官僚主义在特斯拉苏皖交付部门已经根深蒂固”。

这世界上最难的不是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取向,而是让更多的人读懂自己的企业文化,接受自己的价值取向。

甚至品牌力强势如特斯拉,也会遭遇这种烦恼。而这样的烦恼,恰恰是在长期角度对特斯拉造成伤害,哪怕短期内销量依然火爆。

02

短期可无视,长期难坐视

以C次元的判断,哪怕这一次Leila把声势造到最大程度,短期内也不会明显伤及特斯拉销量,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负面消息有滞后性,大众碰撞门也是晚了半年影响销量;

二是这批用户的价值取向跟之前的用户不同,特斯拉优点受到重视,比如智能化、品牌美誉;

三是本次“暴力胁迫员工”属于产业层面的消息,在新闻类别里归于“to B”,特斯拉自动加速、无法刹车属于产品层面的消息,在新闻类别里归于“to C”,对消费者而言,to C类新闻产生的冲击大得多。那么,连“刹车门”都没能挡住特斯拉的销量势头,“暴力胁迫员工”又怎么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四是我们同事在上海本地店面调研,而上海是特斯拉在中国的大本营,消费者喜欢新锐洋品牌,这里头很多人并不能分清什么是驾驶辅助,什么是自动驾驶,特斯拉有哪些缺点。

然而,事情总有正反两面。短期内特斯拉可以安然无虞,不等于长期稳坐宝座。

物极必反,追求极致的特斯拉或许并没有深刻理解这条东方哲理。

特斯拉如今的影响力、股价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虽然马斯克还放出来“2030年特斯拉年销量2,000万辆”的风声,但那需要在2020年50万辆的基础上连续10年都实现年均复合增速35%,还得确保纯电动车用户群体能够达到那样高的增速。因此要想再进一步爬升到苹果级别的万亿美元市值,的确极为艰巨。

一方面,是由于特斯拉能够迅速崛起,并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实力。如今美国需要捧起一个乔布斯之后的硅谷技术偶像领袖,马斯克是最佳人选,还需要维持甚至拉升美股大盘,势必要保特斯拉;中国又需要特斯拉作为鲶鱼,带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两个全球最强大国共同为特斯拉大开方便之门,才会有美国多个州对直销睁一眼闭一眼,中国同意特斯拉独资建厂,也才有了特斯拉如今的发展。

另一方面,特斯拉在捅向传统车企和消费者刀子的同时,那柄利刃也会直插自己的心窝。没有任何一家以消费者为草芥的企业能够熬过行业规律,特斯拉诚然并非“完全无视消费者”,但过于聚焦在对技术的自我理解上,和一部分人群的喜好迎合上,自然难言长久。

舆论喜好话题性高的人物和事件,于是马斯克和特斯拉在潮水般的言论里,以浪尖波谷来回跌宕起伏的姿态,走上了神坛。然而终究马斯克不是神,特斯拉不是神迹,一切都是时代和规律的产物。公众在参与“造神”的同时,下个阶段便可能是集体“诛神”。

总是从背后捅刀子的马斯克和特斯拉,会倒在这场“诛神之战”中么?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C次元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