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你不能错过的划重点·麻醉学高级教程08

Luffy麻醉频道 2021-09-15

麻醉学心血管病心率

1117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第六章 麻醉与循环系统(二)

第三节、微循环

一、结构

包括:微动脉、中间微动脉、毛细血管、微循环和小静脉

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有:直截通路、真毛细血管和动静脉吻合支三条血流通路。

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吸收作用

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约为25mmHg,是维持血管内循环血量的重要因素。

三、微循环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外周血管末梢均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二)体液调节:肾上腺释放儿茶酚胺,经血液循环作用于外周血管。

(三)局部调节:分为代谢性和肌原性两种。

代谢性调节:血中K+,H+,腺苷、磷酸盐、镁盐和二氧化碳等的浓度增加,氧分压降低,均引起血管扩张。

严重缺氧后血管扩张的程度按顺序:心脏>肠道(门静脉)>肾>皮肤>骨骼肌


第四节、心血管的调节

一、中枢神经调节:包括延髓、脑桥、下丘脑和中脑。

二、自主神经调节

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源于胸1-5灰质侧角,为胆碱能纤维,递质为乙酰胆碱。节后纤维为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2.心迷走神经:节前纤维起源于延髓,节前、节后纤维均为胆碱能纤维。

三、心血管反射

(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颈动脉窦的传入神经纤维随舌咽神经,主动脉弓的传入神经纤维随迷走神经分别进入脑干。

当血压降至50-60mmHg时,压力感受器基本丧失功能。

(二)中枢神经缺血反射(Cushing)

颅内压增加引起交感兴奋性增加,心率加快,心肌收缩性增加,血压升高。

(三)肺血管、冠状动脉和肠系膜血管反射

肺动脉压力升高可反射性使心率加速。

手术牵拉肠系膜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四、体液调节


第五节、麻醉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一、吸入麻醉药

1.血压和外周血管阻力:

①除氧化亚氮外,所有吸入麻醉药都剂量依赖性降低平均动脉压。

②单独使用氧化亚氮对外周血管阻力没有影响。

③地氟烷、七氟烷和异氟烷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大于氟烷。

2. 心脏传导和心率

①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兴奋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

②氟烷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易导致室性早搏。

3. 冠脉血流:多数均可扩张冠脉血管,增加血流,异氟烷作用最明显(冠脉窃血)

4. 心肌收缩性和心排血量:

①抑制心肌收缩,氟烷作用最强。

②异氟烷和七氟烷对心肌收缩性影响较小。

③氧化亚氮有兴奋交感神经作用,对健康人无心肌抑制,对心功能不全者心肌抑制作用明显。④迅速增加地氟烷的吸入浓度引起明显高血压和心率加快。

5. 肺血流:吸入麻醉药舒张支气管,扩张肺血管,抑制HPV。氧化亚氮明显增加肺动脉压。

6. 心肌保护和预适应:吸入麻醉药对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二、静脉麻醉药

1.巴比妥类:降低动脉压,反射性心率加快。

2.苯二氮卓类:对血压、心率、血管阻力和心排血量的影响很小。

3.阿片类:兴奋迷走,减慢心率,大剂量抑制心脏收缩力。吗啡的组胺释放作用,降低血压。4.氯胺酮:兴奋交感神经,适用于休克和低血容量病人麻醉。但对于交感过度兴奋而递质耗竭的病人,氯胺酮抑制心血管功能,产生低血压。

5.丙泊酚:抑制交感作用大于副交感,抑制心肌收缩。

6.依托咪酯:对交感神经无作用,无组胺释放,不能抑制心血管应激反应。抑制肾上腺皮质。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Luffy麻醉频道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