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魏”联姻!国产最强CP组合来了,内忧外患下,是迫在眉睫还是迫不得已?

汽车新视角 2021-11-13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特斯拉中国

1677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长城汽车的魏牌终于名正言顺了?11月11日,有媒体报道,根据第1759期商标公告显示,商标“魏”已在9月由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转让给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长城汽车旗下设立有高端子品牌WEY,此前WEY的中文名为魏派,近期随着长城汽车轿车计划落地,新车“圆梦”也将在广州车展焕新亮相,媒体发现WEY也悄然将对外中文名写成了“魏牌”。

另外一方面,比亚迪也早在2012年便推出了“王朝系列”,目前已推出包括秦、唐、宋、元、汉系列车型。从此次商标“魏”转让来看,比亚迪此前已经将“魏”也作为了“王朝系列”的储备车型。那么,这只是一次简单的商标转赠,还是背后大有深意呢?

特斯拉逆势上涨

在7月份时,卖出3万多辆新车,8月份,特斯拉销量就开始暴涨,首次突破4万多辆,9月份时,特斯拉更是卖出56006辆新车,再次打破自己的记录,这里面虽然有部分新车是用于出口,但是同去年相比,不管是销量、还是利润或者是股价都是全面暴涨。

10月份,特斯拉更进一步,斩获10万辆的超额订单,特斯拉的股价一夜之间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市值全部加起来也打不过一个特斯拉。

特斯拉的逆势反弹让很多中国人感到非常的焦虑和沮丧:

有些人是恨铁不成钢,觉得中国新能源汽车质量并不差,而特斯拉明明因为质量上有很多争议,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软脚病。

还有些人想的更多:觉得中国当初花了那么大的代价才引进的特斯拉,本意是希望它充当一只鲶鱼,来盘活中国新能源汽车,适当的时候,特斯拉就应该被国人抛弃,结果特斯拉硬生生地把自己长成了一只鲨鱼,越吃越大,所以担心中国引进特斯拉的策略是不是失败了?

比亚迪与长城CP强势来袭

合理合法的商标专利,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魏”商标是比亚迪王朝战略中的重要布局,与汉、元、宋、唐等车型相同都在比亚迪的战略规划布局中,而“魏”又恰恰是魏建军的姓氏,作为赌上姓氏推出的豪华品牌,WEY的确需要“魏”商标来更好的保证权益。

去年,比亚迪在王朝系列之外开创了海洋系列,这意味着王朝系列的车型布局有可能到此为止,海洋系列将会承接更多的车型。亦或者是多方洽谈,亦或者是双方利益交换,今年9月份,比亚迪已经将“魏”商标转让给长城汽车,对于长城汽车来说,“魏”商标的到手让品牌发展如虎添翼。事实上,比亚迪与长城商业洽谈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2018年,王传福就已经到访长城汽车并与魏建军进行了会面,两位顶级大佬的这一次碰面在当时就引发遐想,外界推测双方企业将会在电池业务方面达成共识。这一猜想随着蜂巢能源的落地而成为了单纯意义上的猜想,双方在2018年的洽谈并非就电池业务进行深度合作。

中国乘用车市场已经到了关键期,长期领跑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两个顶级企业,已经开始在新能源赛道达成新的共识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商标转让,更像是两家顶级企业在战略达成共识的一种表现,毕竟在这个发展关键期,紧密联系才能更好的达成战略诉求,从而达到相互协同配合的默契。

新能源领域,比亚迪是技术狂人,长城则是营销新秀,双方各有所长,同时长城还是中国最大的SUV制造商,中国一线乘用车企业,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出色的品牌价值以及定价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双方看来, 技术互补以及运营相互学习才能够在这个乘用车市场中,直线加速超车。

比亚迪技术优势是电池、芯片优势,其实从去年开始比亚迪已经开始启用自己的IGBT芯片,成功成为再芯片危机下实现“芯片自由”的中国企业,不仅仅如此,比亚迪对外销售自己的IGBT芯片,其中长城就是受益者。中国品牌的紧密联系事实上比我们想的更为紧密。

长城在新能源领域中也有很大的作为与成长空间,蜂巢能源成为其核心三电技术的支撑点,同时得益于成功的女性营销学,欧拉品牌已经成为年轻圈层中最成功的品牌。

欧拉黑白猫以及欧拉好猫在市场重地。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时即将上市的几款欧拉都已经成为了市场中热度极高的车型,在其所在地乘用车市场中,欧拉抢占了市场高地。

一直以来,长城都是10-15万级乘用车的霸主,成功的逼退了外资品牌的发展步伐,燃油车市场中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

而比亚迪作为新能源的强者,不仅仅在整车销量上取得了让人振奋的成绩,同时在产业布局方面先人一步,在电池、电芯方面作出了努力。

两家企业分别在燃油车、新能源市场做出了成绩,同时此次又因为商标问题和平解决,并且达成了互利共赢的战略共识,强强联手的战略组合落地,未来比亚迪与长城或许将会在更多层面完成更多的成绩,这对于情况不太乐观的外资品牌,恐怕是另一种压力。

本文来源:汽车扒一扒,懂车帝,硬核熊猫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汽车新视角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